内阁重臣为何会低着头、顺着墙根走路上朝?

2020-09-07 13:27:07 作者: 内阁重臣为何

杨溥曾说自己的郡望是南郡,所以他在“三杨”中被称为“南杨”,他与“东杨”杨荣是建文朝同一年的进士,先当了一段时间翰林编修,后被朱棣选为太子洗(xian)马(教太子处理政务的官员),侍奉太子朱高炽。一般来说,如果太子地位稳固,他手下官员的仕途前景就比较看好,毕竟太子是未来的皇上。但反过来,如果皇上对太子不满意、不放心,又有其他皇子虎视眈眈,导致太子地位不稳,那太子下面的人很可能就要倒霉。太子朱高炽就属于后者,杨溥作为他的亲近下属果然遭遇了大祸。

朱棣是个英明神武的马上皇帝,内心里不看好体态肥胖、性格绵软的长子朱高炽,更喜欢高大威猛、英勇善战的次子朱高煦。虽然碍于立嫡立长的礼法和大多数文臣的压力,立了朱高炽为太子,但朱棣内心很矛盾,也存有易储的想法。这种情况下,汉王朱高煦私底下就活动得很厉害,经常在朱棣面前诋毁太子朱高炽,还想方设法打击朱高炽的手下人,削弱太子集团的势力,为自己竞争上位创造条件。

杨溥剧照

1414年闰九月,朱棣结束第二次北征,回师南返,留守京城监国的朱高炽派遣使者迎接圣驾,不小心耽搁了一会,这在封建礼法上不是小事,迎接圣驾都是多少里一迎、多少里一报,有严格的规定。汉王朱高煦趁机在朱棣面前大说太子的坏话,说太子对皇上心存怨恨,故意迎驾来迟。朱棣一听大怒,认为太子失礼,太子手下官员失职,下令将东宫属官全部抓入狱中。这是立储之争引发的第二次重大事件,此前,拥护太子的大明才子解缙已被下狱。朱棣本想借机废去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但他的老部下、“靖难”功臣金忠以身家性命力保朱高炽,才使朱高炽免遭被废黜的厄运。

朱棣剧照

朱高炽侥幸过关,但作为东宫属官的杨溥、黄淮等人却被打入诏狱,生死难料。因为朱棣性格暴戾,对他心目中的敌人从不留情。杨溥家人往狱中送的食物、衣服经常被卡住,狱吏的管束十分严苛和蛮横,杨溥等人在狱中随时可能死去。在暗无天日的恶劣环境中,憨厚老实的杨溥却更加勤奋地读书,一天也不停。铁窗冷冷,长夜漫漫,杨溥被关在狱中10年,在这3000多个难捱的日子里,他把经书史籍通读了好几遍,学识更加渊博。

朱高炽剧照

1424年八月十五,太子朱高炽即位,杨溥终于获释出狱,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朱高炽对杨溥等人因为自己被捕入狱,内心十分愧疚,对他们十分优待,提拔得很快。杨溥先进入弘文阁担任学士,没多久又升为正三品的太常寺卿,进入高官之列。要知道杨溥被关在狱中10年,仕途上吃了大亏,被同科进士杨荣远远甩在了身后。靠着朱高炽的特殊提拔,他才慢慢赶了上来。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把杨溥召入内阁,与杨士奇、杨荣等人共同处理中枢要务,“三杨”辅政的格局初步形成。杨溥此时的职位虽然还赶不上杨士奇、杨荣,但职责权力却已相差不多。

朱瞻基剧照

杨溥的性格比较有特点,为人朴实、自律谦逊,即使对手下的小官吏,也从不怠慢。史书中记载了他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说“他每次上朝,都是低着头、顺着墙跟走”。这种形态跟一个内阁大员太不相符了,见皇帝低着头就算了,为啥要顺着墙根走?笔者不知史书记载是否有误,也不知杨溥这一习惯是入狱前就有,还是入狱后才有的。大体推断应该是杨溥入狱之后才有的此等形态。要知道10年昭狱不是那么好熬的,多少人惨死狱中,杨溥没死,但精神上肯定受到了沉重打击,3000多个日日夜夜的煎熬,很可能把朴实内敛的杨溥弄得过于压抑、缺少胆色。

朱祁镇剧照

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后,太子朱祁镇(明英宗)即位。因为英宗当时只有9岁,张太皇太后就选了“三杨”和张辅、胡濙五位老臣辅佐皇帝。过了两年,杨溥升任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学士,成为与杨士奇、杨荣一样的正一品官员。虽然官位一样,但三人风格不同,杨士奇有学者之风,杨荣有胆识,杨溥有度量,被人称为有“相度”(宰相度量)。三人联手辅政,又有张太皇太后掌舵,英宗朝初期基本维持了政治清明的局面,宦官王振还不敢过于放肆。

王振剧照

但随着张太皇太后和杨荣、杨士奇先后去世,内阁中只剩下了杨溥一个元老重臣,其他阁臣资历都相对比较浅,杨溥成为制约宦官王振专权的唯一人选。但此时杨溥的弱点就显露出来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缺少斗争精神”,当老好人,不敢与王振集团做坚决的斗争,经常和稀泥、搞折中,更加助长了王振团伙的嚣张气焰,在朝廷上下结党专权、祸害百姓。杨溥无力制止,只好请辞,但都被英宗挽留。1446年七月十四日,杨溥走完了他小心翼翼的一生,终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