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君说
有那么一位伟人,他的卓越风姿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中始终熠熠生辉。
他被传颂至今的原因是因为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并为之不惧生死。
是的,这个人就是屈原。
他的长篇代表作《离骚》,更是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究竟在追求什么?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所在的那个时代,去探寻他的生平以及《离骚》背后的故事。
歌德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
诗歌不仅是文人才华的体现,也是其人格魅力的彰显。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中,有一首长诗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它以其独有的家国情怀与高贵精神,为我们展示了“何为民族之魂”。
它便是整本《楚辞》中的“灵魂之作”——《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往事越千年,时过境迁,吾辈犹唱《离骚》。
难怪鲁迅先生会盛赞其:“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何处招魂,香草还当三户地
尼采曾说:“无法实现自己理想的人,比没有理想的人过得更没有意义。”
虽然我们不能否定追逐梦想所付出的努力,但梦想最终无法实现,实在是人生中的一大憾事。
几千年来,想必没有谁,更比屈原对此有感受了。
屈原是一个根正苗红的官二代,但他却与那些浑浑噩噩的贵族公子不一样,他有着自己的追求,也明白自己的责任。
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是当时闻名遐迩的大才子;
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一位心怀天下的志士仁人。
高贵的出身,卓绝的才华,凌云的抱负,让屈原的身上始终散发着一股“潇洒而圣洁”的气息。
只见他头戴“切云高冠”,身穿宽袍大袖,腰悬长剑,身佩玉琳琅,远远观之,宛若神仙中人。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由于屈原品性高洁、卓然不群,所以他也常常以各种香草美人为喻,既表明自己高洁的志向,也希望国家政治清明。
品学兼优的屈原很快便受到楚怀王的信任,继而担任左徒一职。
对内“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对外“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屈原也因此成了一位“内变法,外纵横”的风云人物。
步入仕途,是他人生的开端,却也是一切不幸的起始。
纵横家苏秦曾言:“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
屈原自然是希望楚国能够做出一番大事业的,所以刚刚上任不久,他就马不停蹄地出使齐国,并成功实现了齐楚两国的友好往来。
为了对付强秦,屈原又联合魏、赵、韩、燕四国联兵攻秦,使秦国一时间不敢有所行动。
屈原对外为楚国创造了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对内则一心想追求开明公正的“美政”。
在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秦国的商鞅变法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屈原意识到,楚国要想变得强大,也需要走变法这条路。
于是,在楚怀王的支持下,屈原在楚国开始了他的“变法图强运动”。
屈原的变法,获得了老百姓的支持,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然而,但凡变法,必然会触动某些人的既得利益,屈原的变法正是触动了楚国贵族集团的利益。
因此,他遭到了大夫靳尚等人的百般阻挠。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靳尚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楚怀王不辨是非,信以为真,于是“怒而疏屈原”。
就这样,随着屈原的失势,楚国的变法草草收场了。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楚国虽然日渐没落,但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却方兴未艾。
屈原贬官后,被流放到汉北地区。
闲来无事的屈原,便寄情于香草,这香草之于屈原,是他自己本身,也是他的梦想。
然而,香草总会凋零,梦想也会破灭,求而不得的折磨,伴随了屈原大半生。
虽然他远离朝堂,身处江湖之远,但他无时无刻不在担忧着楚国的未来。
尽管君王不爱,百官不理,屈原仍甘愿将自己的真心奉献给国家,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中流露的不是悲哀而是悲壮,屈原心中有一份强大的使命感,即便是遭遇种种令人窒息的打压,他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没有了屈原的楚国,渐渐陷入到泥沼之中,变法停滞,贪腐横行,就连身为一国之君的楚怀王,也被张仪忽悠的团团转,最后丧地辱国、客死他乡。
楚国的每一次失利,于屈原而言,就如同利刃钻心。
于是,他在流放结束后,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国都。
当时,秦昭襄王正约楚怀王在武关会面,商议结盟之事。
屈原深知秦国居心叵测,便力劝怀王不要赴会,他说道:“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
可楚怀王的幼子子兰怕因此失去秦王欢心,竭力怂恿楚怀王前去赴会。
最后,楚怀王往赴秦约,被秦国扣押,至死也没能回到故国。
楚怀王的遭遇,让屈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他也第一次对自己的努力产生了怀疑,难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吗?
屈原在《离骚》中借女媭之口说:“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