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到底牛在何处?老仆人:苏学士写文章,从来不翻书、不查资料

2020-09-07 18:31:46 作者: 苏轼到底牛在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对于宋朝大才子苏轼,我们的习惯性称呼,除了“苏东坡”,还有“苏学士”。比如,《警世通言》的第三卷标题是: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这是因为,苏东坡曾担任过翰林学士一职。

翰林学士,古代官名,始设于南北朝,兴起于唐朝,北宋承袭唐制,仍由翰林学士掌制诰,由饱学大儒担任,负责起草和撰写圣旨和国家重要公文,比如册封皇后、太子的诏书,与外邦的外交信件等。形象地说,翰林学士相当于皇帝的高级秘书兼咨询顾问兼御用笔杆子。

纵观宋朝,历任翰林学士知制诰都是大牛人、大文豪,比如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通常情况下,当上翰林学士知制诰就是位极人臣的前奏,下一步就是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

苏轼这个人,至真知性,敢怒敢言,他虽然被定义为“旧党”、“保守派”,但实际上,他从未参与党争,他只是在政见上偏向于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主张,但对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并无成见,更无诋毁,而且,他对新法并非持全盘否定态度,他反对的只是求成心切、操之过急。

苏轼这种真性情的文人性格,注定在党争中被边缘化。宋神宗驾崩高太皇太后掌权后,苏轼虽然坐了火箭般地连升数级,短短一年多时间就由从八品的团练副使晋升为正三品的翰林学士,但很快,他就又由中央回到了地方。

事情是这样的,昔日被打压的旧党东山再起后,开启了一波狗咬狗般的报仇雪恨,对王安石集团的新党人物进行拼命狂踩。苏轼非常看不惯旧党得势后的嘴脸,认为他们与曾经的新党不过是一丘之貉,于是公开对其进行抨击。结果可想而知,直肠子的苏轼既融不进新党,又不同于旧党,两头受气,里外不是人,于是主动请求外放,结束了他短暂的翰林生涯。

苏轼担任翰林学士的时间虽然不长,产量却高得出奇,共写下了八百多道圣旨、诏书。这些文章创造了历史、谱写了神话——书法上,堪当字帖;语言上,文采斐然;内容上,引经据典;是历朝历代公文的典范。

笔者这样说,可能还是比较笼统,读者们无法想象苏轼的诏书写得究竟有多好。那我们不妨看一个真实的历史小片段,其中,会有比较直观的答案。

史料记载,苏轼之后,有一个叫洪迈的人也担任过翰林学士一职。这个洪迈,也是宋朝著名的一代文豪,有《容斋随笔》、《夷坚志》等著作传世。苏轼出生于1037年,洪迈出生于1123年,二人相差了整整86岁,不算是同一代人。就担任翰林学士的时间来看,也相隔了大几十年。但是,恰巧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仆人,从十岁左右就在翰林院里端茶倒水、给大学士们铺纸研墨,他小时候是见过苏轼的。

洪迈文笔卓绝、才思敏捷,一天能写二十多道圣旨,他自负才高,特意叫来那位老仆人,问道:“听说你曾经侍候过苏大学士,怎么样,与我相比,他的水平也不过如此吧?”老仆人仔细想了想,回答道:“其他的老奴不懂,老奴只知道苏学士写文章从来不翻书、不查资料。”

老仆人的话如一记重锤,让恃才傲物的洪迈惭愧不已,他原本以为自己的诏书写得行云流水,无人能及,却不曾想,苏轼的学问竟然如此之大,经史子集全部烂熟于心,难怪写起文章引经据典、一气呵成,毫无雕琢之气。

读完这个故事,再回看苏轼的诗词文章,也确实如此,所以他自评曰:“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为什么如万斛泉源?为什么能不择地皆可出?都是因为书在脑中,无需翻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