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劝谏君王修行仁义,比干成仁泄治捐身,孔子为啥有两种看法

2020-09-08 13:20:58 作者: 同样劝谏君王

比干其人,大家都知道,是商朝宗室,商王帝辛之叔。帝已死的时候,受托孤重任,以少师的身份辅佐帝辛。但是最后结果比较悲剧,由于帝辛好大喜功,贪好美色,于是比干进谏,劝阻侄子,结果忠言逆耳,被帝辛逼死。

此后比干就成了忠义杀身成仁的象征。武王伐纣之后,将林邑封给比干的儿子,比干成为林姓的先祖。而在民间更是文曲星,在古代极多士子祭拜,以求学业有成。《封神演义》中更加将比干塑造成一个忠肝义胆,一心为了成汤天下、社稷安危的忠厚老者形象。

泄治其人,和比干相比,这个人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关于他的资料,少得可怜,仅仅知道他是陈国一个大夫,姓氏、封地都不可靠,家族更是糊涂。没有记载,但是因为他牵扯到春秋时代的一桩国际公案而在历史上留下记录。

可以说,这位泄治既没有比干的身世,也没有后人将他塑造成忠义象征,与比干相比,逊色不少。他的事迹是这样的,陈灵公时期,大夫夏征舒之母夏姬与孔宁、仪行父、陈灵公三人勾搭成奸,三个大男人忘乎所以地拿着夏姬赠与的贴身衣物互相在朝堂上比较戏谑,身为大夫的泄治于是劝谏陈灵公。

《国风·陈风·株林》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驾我乘马,说于株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陈灵公在答应改邪归正只好告诉孔宁和仪行父,两人建议立即处死泄治,这样可以继续和夏姬行苟且之事,陈灵公不加干涉,默认了这件事,于是孔宁、仪行父杀死泄治,然后三人继续和夏姬寻欢作乐。这件事记录在《左传·宣公九年》。

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皆衷其衵服以戏于朝。泄冶谏曰:「公卿宣淫,民无效焉,且闻不令,君其纳之。」公曰:「吾能改矣。」公告二子,二子请杀之,公弗禁,遂杀泄冶。孔子曰:「《诗》云:『民之多辟,无自立辟。』其泄冶之谓乎。」

因为劝谏君王而死,和比干一样,而且,纣王和灵公也差不多爱好,但在后来的孔子看来,完全是不一样的性质,前者是杀身成仁,后者仅仅是捐身,连报国都没有,更加别说什么仁义了。《孔子家语》中记载,他的学生子贡询问泄治做法的意义,是不是和比干意义都是杀身成仁:

子贡曰:"陈灵公宣淫于朝,泄冶正谏而杀之,是与比干谏而死同,可谓仁乎?"子曰:"比干于纣,亲则诸父,官则少师,忠报之心在于宗庙而已,固必以死争之,冀身死之后,纣将悔寤;其本志情在于仁者也;泄治之于灵公,位在大夫,无骨肉之亲,怀宠不去,仕于乱朝,以区区之一身,欲正一国之淫昏,死而无益,可谓捐矣。诗云:'民之多辟,无自立辟。’,其泄治之谓乎。"

孔子表示,泄治对灵公来说,不过是一个大夫,没有什么血缘关系,因为受宠不肯离开,服侍昏君乱朝,却打算匡正,这样没啥意义,只能是捐身。但是评价比干的话不一样,比干是纣王叔父,官居少师,是为了报销宗庙而不是纣王,所以以死相争,死亡死后纣王能够悔悟,本来就是为了仁。所以两者是不一样的。

看到这里,不觉得让人疑惑,很明显同样的事情,同样的结果,不同的人,于是得到不同的评价,难免让人纳闷,这究竟算不算公允?

歪史认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候,要想公允,必须公正无私,不能抱有个人偏见。那么孔老夫子评价比干和泄治的时候是不是抱有偏见呢?况且,孔子以他拥有地位和声势,在他弟子眼中应该不会错,也不会抱有偏见,圣人所言,必定正确。

我们现在来看,孔子评价两人的出发点是,首要是血统,骨肉之亲,其次是官位,最后才是目的,貌似在孔老夫子的严重,要有高贵的血统,显耀的官爵,才值得去做一件事情嘛?很显然,他评价泄治的话:只不过是个大夫,和国君没啥血缘关系,恃宠不知道隐退,而且,看陈灵公的做法,并没有多宠幸泄治,在昏君跟前做事情,打算以一己之力匡正天下,明摆着不自量力,这样死了没啥益处。

把这个话套用在比干身上,一样无违和:比干只不过一个少师,不是什么大官,和国君也不过是叔父关系,抱着先王托孤的关系不知道归隐,而在昏君跟前做事情,打算以一己之力匡正天下,扶大厦于将倾,明摆着是自不量力,死了什么作用都没有!

这里,他们不一样的除了血统之外,其他完全一样,都要谏阻昏君,商朝在,比干作为宗室自然有好处,而泄治一样,作为陈国大夫,陈国在,就有他的一份好处,不然,覆巢之下无完卵,这道理只要不笨谁都懂。

但是,既然这样,为什么号称圣人的孔子不明白呢?还是说他看着的血统远比其他的事情重要?歪史认为,这个或许可以从孔子身世来寻找答案。

孔子,是商朝宗室微仲之后,宋国第五任国君宋闵公的十一世孙,比干是孔子的直系叔祖,而孔子作春秋为尊者讳,这里自然要为先祖比干美言一番,而泄治么,如孔子说的,无血肉之亲,该咋样就咋样。没必要客气。而比干,孔子和他都是成汤之后,他的先祖微仲和比干又是兄弟。

孔子隐晦的说泄治、比干的不同一个捐身、一个成仁是因为血统和官位的问题,他没有说出的其实是自己和二人的血缘问题。而不是与国君的血统关系。结果就变成了一个是匡扶社稷另一个是

毕竟,自己的学生让评价先祖和另一人的做法,既不能直言又要美化先祖,于是比干的保护宗庙社稷成了仁人志士,泄治的匡正天下成了捐身。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