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舞服是服饰宝库一串明珠。无论是早期与巫术纠缠在一起的娱神的乐舞,还是后来从巫术中分离出来娱人的乐舞,舞服在同时代的服饰中都属美妙的精品。
墨子曾经指责舞服漂亮贵重而不实用,他说,齐康公养了一批跳万舞的舞人,他们“衣文绣”,却“不从事衣食之财,劳民伤工。
但是,大大小小的王公贵之流,怎么可能放弃了奢侈生活的。特别女乐兴起以后,官廷歌舞历代不衰,贵族豪富仿而效之。所谓纵情声色,就是指的醉心于乐伎们的管弦歌舞。
西汉时期的宫人以歌舞献媚帝王。
汉武帝时期的戚夫人“善楚舞”,汉武帝李夫人“妙丽善舞”,赵飞燕能“掌上舞”。到了唐朝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更是轰动一时。
舞服都是美的,宫廷如此,民间也如此。屈原的《九歌》,反映沅湘一带民间祀神的歌舞,诗中对舞服的描写,不是“灵偃蹇兮姣服”就是"华采衣兮若英“。楚国民间祀神歌舞,宗教和世俗,娱神和自娱,已经分不大清了。娱神也好,借娱神自娱也好,热热闹服饰自然就要考究的。
古代舞衣一般长袖、束腰、轻逸。
战国末年,舞衣长袖已成时尚,当然这是指观赏性的女乐。周代用于庙堂的文舞、武舞,舞人都是男性,手中持有干、戚、羽等舞器,舞若是长袖就不便了。古代的常服尚博袖,便于袖物,出于实用的目的。
不过许多舞姿是借助舞袖,才得以表现。长袖只有轻柔的丝织物才能取得挥舞自如、飘曳多姿的最佳效果。
历经隋唐五代至宋朝,长袖舞服在文物中尚陆续可见,但数量对减少。并且舞袖不像周代、汉代那么长得出奇了。五代、宋的舞袖
延伸部分,大约只有小臂那么长。发展到后代,就成了传统戏剧中的水袖。而汉代那种特长袖,大约魏晋以后就演变为长绸舞了。
古代袖称袂,袖端称祛,袂和祛合起来称袖。舞衫无袖端,所以才能见腕动如玉。
敦煌壁画中唐代伎乐舞蹈部分,受西域文化影响,普遍不用长袖,的甚生上身几乎半露,綴以璎珞,但手中都执有飘舞的红绸带。
中国女乐传统舞衣之优美、轻柔、飘逸,舞之几可凌云飞去,那倒是并不虚妄的。飞燕也好,飞鸾也好,惊鸿也好,轻凤也好,若没有舞衣的烘托,单凭舞蹈技艺,是达不到这个境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