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年了,她还“活着”,呈自然安详侧睡的姿态,像正在做着一个不愿醒的美梦。她“两臂丰腴、双腿肥硕,胯骨与臀部宽大,腰部紧束。加之右鬓角上的一朵展翅欲飞的蝴蝶结,更显得美丽端庄。在出土时,棕红色的皮肉尚有一定弹性。”[i]
——《乌兰察布千年契丹女尸》
内蒙古也有1个“楼兰美女”,是契丹女人,25岁,高1.6米重120斤
不同于楼兰美女。
她是“睡着”的,不愿意让人打扰。是个契丹女人。
楼兰美女是躺在罗布泊北端的铁板河荒原,墓地已被漠风的手在数千年时光里轻轻开启了,被发现,更像是个漫长的寂寞等待。
发现者穆舜英说,楼兰美女当时也是“活的”:身着粗质毛织物和羊皮,足蹬粗线缝制的毛皮靴。发长一尺有余,呈黄棕色,卷压在尖顶毡帽内,帽插数支翎,肤色红褐色富有弹性,眼大窝深,鼻梁高而窄,下巴尖翘……她的脸上覆盖着表情安祥的鎏金面具,面具两眼微合,鼻子瘦长,柳眉小口,两颊丰润。
一个恰似张望,一个如同熟睡。
她被称作契丹美女。发现她们的时间只差了1年,楼兰美女是在1980年,她是在1981年。楼兰美女的身高生前身高1.55米,体重被“缩水”成10.1千克;她身长为160.9厘米,生前体重为56-61千克。
与楼兰美女相比起来,她是有些“胖”了。她血型为B型,楼兰美女血型为O型。她25岁左右,楼兰美女45岁左右,与楼兰美女年龄相差20左右,但各自生活的年代却让她们相差了近2000年:楼兰美女距今约有3800百年,她距今约有1000年。
她在祖国的东北方,楼兰美女在祖国的西北部。二者相距数千公里。
这种时间与空间的不同,让人们把目光都聚焦在了曾经生活在中国北方的女人,和楼兰美女一样,她的出土不但轰动了考古界、历史学界、民族学和人类学界,还轰动了医学界。
01.在中国的大地上,她们都是黄河的女儿
楼兰美女的身份至今是个谜,是月氏人?是古羌人?还是外来的白色人种?或者土著或者外来户,至今在考古界仍众说纷纭。于是,人们只能想像,在那一支支被插在帽子上的羽毛里想像,在那一首首被传唱不息的楼兰情歌里想像……但关于楼兰美女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不管是月氏人还是古羌人,在那个遥远的年代里都有着火葬的习俗,而楼兰美女却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中间是月氏人与古羌人葬丧习俗的转变。也许,这种转变为的就是让死去的人能够在大地上永存。事实也是,楼兰美女的确是个真实的存在。没有灰烬,3000多年前大漠的历史因此变得鲜活,虽然人们还不能够看清那段停留在历史长河里的岁月,却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
她,被发现于察哈尔右翼前旗固尔班乡豪堑营村一个叫弯子山的地方,属乌兰察布市。这里距呼和浩特很近,距张家口与北京市也不是很远,是内蒙古北开南联的交汇点,而在东西的纵横里被称为内蒙古进出的“桥头堡”。但是,她真正的“故乡”还需要向东北方向游移,那里有两条汇成西辽河的古老河流——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
契丹人北魏时游牧于西拉木伦河及老哈河一带,最初只有两个氏族部落,后发展为八个部落。因与北魏交往频繁,公元七世纪初期形成部落联盟。八世纪中叶以后,契丹社会生产力有了迅速的发展,907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统一各部及邻近突厥、吐谷浑、党项各族,建立了奴隶制政权,初称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改国号为辽,占据中原半壁河山与北宋并立。
因为崇尚汉族的礼仪、文化,他们开始学着汉族做事,首先是把西拉木伦河的名字改了——叫什么呢——黄(潢)河——《旧唐书·契丹传》中说,契丹人居潢水之南,黄龙之北,那里是鲜卑的故地。显然,契丹人改名黄(潢)河的时间比他们建立朝代的时间更早,而他们向往汉族的文化也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情。所以,辽、金、元都把西拉木伦河叫黄(潢)河,而明代干脆称其为北黄河。
一条大河浩浩荡荡,被改得靠近了中原文明,但契丹人觉得还不够、还不过瘾,于是乎,本来没有姓氏的他们给自己“捏造”了很多姓氏,皇族的跟着汉朝的刘邦姓刘(契丹语叫耶律),嫔妃的“学”萧何姓萧,武官的“仿”韩信姓韩,老百姓也跟着这些人世世代代地沿袭了汉人的姓氏,虽说仍然是住帐篷、穿靴子,却也学着和汉族一样农耕,生活不再是单纯地东边牧马、西边放羊。进而,一厢情愿地确定了与中原王朝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
发现楼兰美女的那个地方被匈奴人称为“龙城”,但并不是唐诗中“但使龙城飞将在”的龙城,大漠的风日积月累地横行于戈壁,将戈壁的地貌雕凿成一条条龙的模样,这龙城实际类似于戈壁风蚀地貌魔鬼城,远看是一条条的龙,近看却是千奇百怪的样子。楼兰美女就在某个被漠风雕塑过的沙丘下,一躺就是3000多年,但其生活也并非今天看到的洪荒千里万里的样子。
罗布泊,《山海经》称之为“幼泽”,在历史上也有过盐泽、蒲昌海、盐泽、牢兰海、辅日海、临海、洛普池、罗布池等等多种名称。《史记》说:“于阗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这里所说“盐泽”即古代罗布泊,“河”就是古代黄河、中国河的特指。《汉书》说:“其河有两源,一出葱岭山、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蒲昌海—名盐泽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