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识:在没有良好的医学环境和条件下,古代是如何应对瘟疫的?

2020-09-18 15:27:47 作者: 冷知识:在没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瘟疫的爆发。古代因为医疗水平比较落后,防范手段有限,一旦发生瘟疫,传染率、致死率都非常高。那么古代是通过什么办法来控制疫情?又是用什么手段来治疗患者的呢?黄帝时代:探讨疫病从此时开始

从出土文物和古代文献来看,早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对各种疫病的探讨,并且从中探索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但是因为处于文明的蛮荒时期,那时候的诊断与治疗是与神秘的巫术手段结合起来的,充满了原始的宗教色彩。

东汉:张仲景发明“饺子”驱伤寒

东汉末年,人口断崖式的减少至原来的十分之一,就是当时战乱和瘟疫相互作用的结果。医圣张仲景在《伤寒卒病论》中记载:“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可以看出,这场建安元年发起的瘟疫,十年不到,已经致死整个中原民众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张仲景正是在目睹了这场瘟疫流行的人间惨剧之后,立志向伤寒挑战,做个拯救人民疾苦的医者。经过对伤寒症状数十年如一日的潜心研究后,张仲景终于写出了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影响深远的医学典籍——《伤害杂病论》。这部著作,对当时的疫情防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张仲景针对伤寒病人的症状,发明了一种“驱寒娇耳汤”,把辣椒和羊肉及发热驱寒的药物,用面皮包起来,煮熟之后给病人吃下。这也开了“饺子”的先河,饺子也就从此流传下来了。唐代:佩戴、烧熏药物驱疫

药物外用是唐朝时期预防瘟疫的重要途径。使用方式多样,主要有佩戴、烧熏、涂抹、塞鼻、取嚏、点眼、涌吐、粉身或洗浴等;剂型主要包括散剂、汤剂、丸剂、酊剂等。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赤散辟温疫气伤寒热病方》就记载过:“以丹涂之,悬门户上,又令人带之。”

根据研究,晋唐用于佩戴辟疫的单味药物主要有女青、桑根和马蹄屑,而复方药物的佩戴又主要是老君神明白散、太乙流金散、赤散、虎头杀鬼方等祛邪辟秽方剂。比如其中的老君神明白散,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第十五》中记载:“一家合药,则一里无病,此带行所遇,病气皆消。”全方用药辛温芳香,能驱逐疫气。

宋代:重视水卫生,设隔离所

为了防御瘟疫的发生,宋人的理念显得颇为超前。比如两宋时期,人们为了加强对自然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专门成立了保护林木的最高机构(虞部)来“掌山泽、苑囿、场冶之事”。宋朝对监狱卫生、尸体掩埋等方面也非常重视,这对疫病的防控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抗疫过程中,注重卫生状况是一个重要因素。相传,有一年大旱,浠水县城郭乡杨家铺一带瘟疫流行,庞安时(北宋名医)发现他开的方子在别处灵验,在这里却不灵了。他来到这里一看,才发现这里的村民吃水、用水都取自污秽不堪的塘堰,要解决问题,必须立即打井。于是,他找到在当地行医的弟子杨可,师徒二人一起上山找水源,并在水源处砌了一眼深层泉水井。此井的水水质清洌,杨可再用此水煎药给患者服用,果然药到病除。

宋朝的中央医疗机构也比较完备,设有翰林医官院、太医院、惠民局、方剂局、药局等专门机构。在瘟疫流行时,这些机构由政府调派,到民间散发药品,治疗疾病。

此外,每当疫情发生时,宋朝中央政府还会采取隔离措施,控制疫情蔓延。我国隔离措施源于隋唐时期,当时出现了收治麻风病患者的“疠人坊”。借鉴前人经验,宋徽宗崇宁元年朝廷设安济坊,由僧人主持,疗养民间贫病者。宋朝安济坊不仅有病房和医生,并有病历表来记载病人痊愈或死亡等情形。安济坊内还设有隔离患者的房间,以防传染。因此,安济坊可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管理的瘟疫隔离机构。明代:种人痘防天花

明代在一些瘟疫的防治上也有重大突破,这其中最突出的是防治天花的种痘技术。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我国古代人民与之进行过长期的斗争,最终找到了真正行之有效的办法,即人痘接种法。后来这种方法被国外效法,并启发了英国医生詹纳在1796年发明牛痘接种术,开启了人类彻底战胜天花的序幕。

提到明代的瘟疫,有一个人物是绝对绕不开的,他便是创立了瘟疫学说的大国医——吴有性。明末崇祯十四年,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地瘟疫流行。吴有性潜心钻研,认真总结,认为虽然《伤寒论》中提出时行之气有传染之说,但据实际情况,有时行之气未必有疫,故而时行之说不可使人信服。人是否得疫病,是由于疠气所致。疠气是杂气之一,每年都存在,其盛衰多少,与地区、四时与岁运有关。吴氏突破了六气致病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新的传染病病原观点。这些,已被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所证实,这是吴氏对温病学的一大贡献。 吴有性的《瘟疫论》及其所创立的瘟疫学说,不仅领先了西方世界200年,也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温病辨证论治纲领,从而充实了祖国医学温热病学的内容。

进入清代,瘟疫学大家辈出,余师愚是其中之一。他对瘟疫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著《疫疹一得》一书,详论疫疹。他擅于运用石膏治疗温病、疫疹,并创用清瘟败毒饮等治疗热疫的有效方剂,丰富了中医治疗瘟疫的方法。后来,清朝的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又将温病学进行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后人称他们为“温病四大家”。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