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的将军们在疆场上为国征战,保得一方家园平安,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将军的名号一直令人心生敬仰。比如汉朝的霍去病、卫青等人都是当时的名将。
然而将军们在朝堂之上也有官职上的差别,其中大将军为武将的最高官职和荣誉,其次是二品的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和前后左右四将军。护国大将军则是特殊时期所设的将军官职,身居正二品,这些不同的职位不仅代表了武将的官阶,更代表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职务。
大将军:武将的最高理想
汉朝的将军主要分为六等,最高级别的就是大将军。大将军属于一品大员,基本上位同三公,关键是大将军的官职是朝廷的定制,所掌之权有明确规定,所以皇帝并不能以以一己好恶来决定大将军的升迁。汉朝历史上的大将军们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武将,要么在开疆拓土、建立政权上做出过重要贡献,要么在平定内乱、挽救国家危亡上作出重要贡献。《文献通考》载有:“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丞相之右。”
从刘邦开始,大将军就成了汉朝最高的武将封号和官职,受万民敬仰。在刘邦建立汉朝过程中,十分赏识韩信的才华,于是任命他为大将军。韩信手中不仅握有实权,而且地位很高,“位在诸将上总理军事”。
但是后来韩信被杀后,刘邦吕后时期担心大将军功高盖主而贻害无穷,甚至动摇国之根本,于是决定大将军之职不常设。只在战争等必要时期才会设立,而且一旦战争结束,大将军就会自动去职。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统治时期,吴王刘濞等诸侯蠢蠢欲动,想要另立朝廷,结果爆发了七国之乱。刘氏江山处于危亡之际,于是汉景帝就被迫任命窦婴为大将军,统领京中军队,主要是为了应对七国之乱。但是七国之乱结束后,大将军就等于虚职,不过仍然领千金。
汉武帝时期也设置了大将军,班固的《汉书》载有:“乃置大司马位,大将军、票(通“骠”)骑将军皆为大司马。”规定大将军的官阶高于三公,这实际上是由当时的外患现实所决定的,北方的匈奴虎视眈眈。为了对外打击匈奴的进攻,卫青成了汉武帝朝中的大将军,后来汉武帝为了继续加封卫青,就设立了大司马,这也是一种无上的荣誉。《汉官仪》载:“汉兴,置大将军,位丞相上。”三六九等:大将军之下的将军官职
汉朝的将军官职中属于第一等的就是大将军和大司马,东汉时期的大将军名号包括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和护国大将军等。这些皇上亲封名号的大将军一般会比没有封号的大将军地位要高,但是在权力方面却是无法相比的。第二等则是骠骑将军等;再次等的左右将军属于第三等。这些都由大将军统领,在具体职务上有很多不同,所负责的方面也有区别。
骠骑将军是仅次于大将军的二品武将,一般情况下的官阶在三公之下,而卫青做骠骑将军时就属于特殊时期。骠骑将军是汉武帝在公元前121年专为霍去病所设立,霍去病做骠骑将军时实际上位同三公,与大将军在俸禄方面相等,而且还不受大将军节制,地位非常崇高。
然而,骠骑将军只有在霍去病时期,才会有如此高的地位和权力。这主要因为他在漠北之战和河西之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算是汉武帝对他的一种特殊表彰。然而,后来的骠骑将军的官阶就低于大将军,并且归大将军统领。
左将军和右将军的官阶比较低,属于第三等武将,在汉朝并不经常设立,往往是跟随战争的情况而定。汉武帝为了痛击匈奴就在军中左将军和右将军等官阶,统领部分士兵,并且统一听命于大将军卫青。《汉书》载有:“明年春(元朔六年),大将军青出定襄,合骑侯敖为中将军,太仆贺为左将军,翕侯赵信为前将军,卫尉苏建为右将军,郎中令李广为后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咸属大将军,斩首数千级而还。”
荀彘也曾做过左将军,《汉书》载有:“荀彘太原广武人,以御见,侍中,用校尉数从大将军。元封三年,为左将军击朝鲜,无功,坐捕楼船将军诛。”左将军和右将军与前后将军合称为“四方将军”,主要负责“典兵卫,四夷屯警。”虽然汉朝的四方将军地位不高,但是魏晋南北朝以后的地位就得到了提高。
汉朝的众多将军官职中,以大将军最为显赫,其次才是骠骑将军、左右将军。像卫青这种功勋卓著的大将军,封赏已经到达顶点,皇帝为了表彰他们,依然专门令设官职以作嘉奖。所以这些将军官职的地位高低除了有祖传制度的规定,还有皇帝的认可程度。总结
汉朝江山的建立少不得这些骁勇善战的将军们的功劳,尤其是位同三公的大将军功劳更大。在战场虽少有冲锋陷阵之责,但是能够在军帐中以不变应万变,制定出合适的杀敌政策。
大将军是武将的最高级别,朝中的一品要员,与之类比的是古代社会中不可一世的大司马。汉朝名将卫青就曾担任大将军并兼任大司马。列于大将军之下的骠骑将军主要打击外敌,有护国之重任,所以往往是皇帝最为信任的人担任此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