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曹操,大家都不会陌生,《三国志》称其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三国志·武帝纪》中说曹嵩“莫能审其本末”,而在裴松之注《三国志》接引用三国吴人所著《曹瞒传》中称曹嵩本姓夏侯,但此说法可信度不高。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从上述可以看出,曹操虽出身豪门,但由于系宦官之后,在时人眼中仍被称为''寒族''。这种寒族的社会地位实际上一直激励着曹操积极进取,争取上位。青少年时期的他酷爱读书,经史典籍广泛涉猎,尤爱读军事著作,这在他的一生的军事生涯中体现出来,不仅如此他且在诗歌、书法、音乐方面天赋独具,几可与名家媲美,武艺也十分高强。曹操的崛起也需要时代的背景。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杀后,他的部将李傕、郭汜等人便遣使诣长安求赦。
但当时,作为诛杀董卓的首要功臣,王允自然少不了朝廷的嘉赏和广大人民的称赞。于是,王允态度开始发生改变,慢慢变得自以为是,在如何安排和处理董卓的旧部的问题上,反复无常,态度极为傲慢。
李傕、郭汜等人就因此更加恐惧,不知所为,准备各自解散,逃回乡里。贾诩当时因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在李傕军中任职,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们,对李傕等人说:“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此计为众人采纳。李傕等以替董卓报仇为名,联络西凉军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后击败吕布,杀死王允,挟持了汉献帝,控制了东汉政府。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绍谋臣沮授曾劝说袁绍,如果能“西迎大驾,挟天子而令诸侯”,就会收到没有谁“能御之”的功效。袁绍偏偏不听,觉得献帝是个废物,把他弄来还得养着,怪麻烦的。
兴平二年(195年),李傕等人相互争权夺利,矛盾越来越激化。建安元年(196年)七月,汉献帝辗转流亡,回到了已成为废墟的洛阳。
在这段时间里,关东联军实际上已经分裂,形成了以北边袁绍、南边袁术为主的两个大势力。而在二袁之间的,则是兖、青、徐、豫四个小州,充当袁绍与袁术两大势力的缓冲地带。袁绍怕袁术的势力壮大了对自己有威胁,就暗暗联络袁术背后的刘表牵制袁术,袁术也怕袁绍的势力壮大了对自己有威胁,就暗暗联络袁绍背后的公孙瓒牵制袁绍。这就给了曹操可乘之机。
同时,青州黄巾军发展迅速,而且在袁绍与袁术中间的曹操被推举为兖州牧。后来他大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了降兵30万人,组建成“青州兵”,成为他手下最精锐的部队。一年后曹操打败吕布,巩固了在兖州的统治地位。正是在这时候,他选拔毛玢为治中从事。毛玢认为当时天下分崩离析,百姓饥馑,要成就霸业,除了恢复生产、积极蓄粮外,还要把皇帝控制在手里,用皇帝的号令去讨伐敌对势力。曹操听了大为赞许。马上派使者前往长安,向汉献帝上奏章,表忠诚。
献帝东迁后,曹操觉得机会来了,当时宫中食用困乏,曹操便经常向献帝进献食品和器物。曹操甚至亲自赶到洛阳,将献帝控制起来,而后连哄带骗,先是说到洛阳附近富庶的地方,以便筹措粮食,等献帝一出城,便被裹挟至许(今河南省许昌市)。随后,定许为国都,称许都。
曹操对献帝的物质保障和适度尊重,果然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巨大回报。献帝授给曹操节钺,录尚书事,任司隶校尉。迁都许后,又任命他为大将军,实际获取了高出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
汉献帝刘协在许都虽然衣食无忧,却也无所事事。特别是虽然是贵为天子,曹操也还算尊重自己,但他却时时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曹操不断地诛除公卿大臣,不断地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建安元年八月,曹操进驻洛阳,立刻趁张杨、杨奉兵众在外,赶跑了韩暹,接着做了三件事:杀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谓“讨有罪”;封董承、伏完等,谓“赏有功”;追赐射声校尉沮俊,谓“矜死节”。然后在第九天趁他人尚未来得及反应的情况下,迁帝都许,使皇帝摆脱其他势力的控制。此后,他还加紧步伐剪除异己,提高自己的权势。他首先向最有影响力的三公发难,罢免太尉杨彪、司空张喜;其次诛杀议郎赵彦;再次是发兵征讨杨奉,解除近兵之忧;最后是一方面以天子名义谴责袁绍,打击其气焰,另一方面将大将军让予袁绍,稳定大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