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
我们了解一个历史人物,往往从他家喻户晓的故事开始,而素来"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八卦败绩总是像那些美谈佳话在大众闲谈中传播开来。一件顶一百件,只要这件坏事足够大,就足以覆盖所有的好事。
所以很多拥有败绩的历史名人都有苦不堪言,难道他们真的就一文不值吗?历史是公正的,它记录下过失,也必将记录功绩。所以今天,我们要从"纸上谈兵"开始,为败将赵括平反,重新认识一下这位少年将军。少年奇才,天资过人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从小就天资聪颖,记忆力超群,喜读兵书,也喜欢和人谈论战策,谈吐间从容不迫,屡出奇招,就连其父与之论战,也有败下阵来的时候。可见其对兵书知识的熟识程度之高,这本是他的过人之处,军中之人有目共睹,对这位小公子也称赞有加。所以赵括是有天赋的将才,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废物。而他唇枪舌战功力之强,也与他平日辛勤读书,刻苦钻研的努力密不可分。
赵括父亲赵奢画像
天资过人又刻苦踏实,他本应是上天眷顾的宠儿,可奈何少年成名,傲气凌人,又被众人抬高到了一个不属于他的位置。云雾缭绕终究迷了眼,他狂哉,自认"天下第一,无人能及",可高处不胜寒,他俯仰之时,也必将摔得粉身碎骨。"纸上谈兵"谈去一世英名
"纸上谈兵"比喻不切实际,空谈理论而不能解决问题。少年英才,锦衣玉食,书中黄金,缺的可不就是这份真刀实枪的经验吗?
他被众人哄抬,让赵国国主,误以为此子天纵奇才,堪当大任。而狡猾的秦军也密谋一计,让潜伏在赵国的细作,大肆传播"秦人最怕少年英杰赵奢之子赵括领兵打仗,若是赵括前来,他们必将溃不成军,节节败退"的谣言。
蔺相如
赵国国主因与秦军交战已久,不见军绩,认为长此下去,必将耗费国力,亏损国本。求胜心切,便中了这招"反间计",把长久负责与秦国交战的老将廉颇换掉,起用赵括。
名相蔺相如极力反谏,认为"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事实如此,名相眼光长远,赵括确实天资过人,熟读兵书,但他缺乏经验,此时必不能担当大任。
赵括的父亲赵奢也曾说过"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知子莫若父,他常与赵括谈论战策,又亲眼看着赵括成长,了解赵括在没有经历实战的情况下,还未能领悟到用兵的根本之道。对此事十分烦心,并对赵括的母亲讲明了利害。
赵奢
赵母甚至上殿进言,"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赵奢和赵括对待军中士兵的不同做法以及士兵的反应来暗谏赵国主,可终究不能阻拦赵国主的旨意。
赵括年少轻狂,赵国主一意孤行,这两者都为赵括兵败埋下伏笔。天纵奇才,也不可随意受命,乱置一局。
长平之战军事路线图
"长平之战",赵括新官上任三把火,立刻改守为攻,把廉颇辛苦两年之久,好不容易守住的平衡局面瞬间打破。
廉颇何人?论实战经验和用兵之法必能甩少年赵括几条街。他既然决定坚定防守不轻举妄动,必然是因为他也没有十成十的把握打赢这场硬仗。老谋深算的老将尚不能竭力一博,又何况是黄毛小子,热血上头的绵力一击呢?更不幸的是,赵括的对手,又是正值壮年,身经百战,天纵奇才的秦将白起。
白起
白起何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战功赫赫,少有败绩,甚至秦国实现六国统一,功勋卓著的就是他。他同样熟读兵法,而他比赵括多得,可是实打实的战斗经验,这些都是比兵书更有用的老师,是战争百战不殆,知己知彼若必须的。
所以,赵括的失败是必然的。而促成这份失败的却不只因为他才不及人,庸碌无能。
其一,赵括被众人哄抬,致使他趾高气昂,认不清现实,故愈加年少轻狂,想要极力的展现自己,创建功绩。所以,众人神化的赵括,也是被众人上了枷锁的赵括;
其二,赵括战不逢时,秦赵两国在赵括领兵出战之前就已经消耗已久,赵国大伤元气,而此时秦国正值商鞅变法,经济和军事实力在悄悄增强。所以强弱之下,赵国赢得战争胜利的可能性都不大,而大势所趋之下,秦国灭掉赵国只是时间问题。
赵括纸上谈兵雕塑
赵括只是不巧被送上来催化了这个结果。还是在他羽翼未丰之际,若他在成长几年,经历真实的战争,脚踏实地从适合他的位置开始,可能他的人生就会被改写,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其三,秦国计策深远,使用"反间计",派出的间谍极力鼓吹赵括的能力,并让赵国主和老将廉颇离心,以此达到以赵括代替廉颇的目的。把赵括推上了风口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