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证明刘备的“仁”,衬托孙权的黑:得天下心不黑不行

2020-09-23 13:27:18 作者: 夷陵之战,证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以“为关羽报仇”为名,兴兵讨伐孙权。这场战争的结果却直接影响了蜀国的命运。

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偷袭了荆州的关羽,导致关羽败走麦城而被杀。东吴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孙、刘联盟的破裂。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将蜀汉的衰弱归于刘备发动的伐吴战役,虽不算错,但不过是以结果倒推原因罢了。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东联孙武,西和诸戎,然后共同伐魏。孙权却不这样想,他的是如何壮大己身,反正曹魏一时半会打不过长江。孙权有恃无恐,派吕蒙袭击关羽便是如此。

诸葛亮想弱弱联合,孙权想先强大己身。谁错了?三国最后由北方的晋统一或许便说明结果了吧。弱弱不能联合,最终只会被强国吞并。

一、刘备为何伐吴

公元220年春,孙权击杀关羽。在前一年也就是219年,刘备刚刚赢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胜利的喜悦还没有享受够,便听闻关羽已死,荆州已失的消息。惊喜交加便是刘备此时的状态,不过惊大于喜。

刘备与关羽的关系,在《三国志》提到了多次,曹魏刘晔曾说“义为君臣,恩犹父子”,陈寿则用“寝则同床,恩若兄弟”来形容刘关二人的关系。哪怕他俩之间没有如此亲近的关系,关羽可是刘备势力的二把手,地位如此高的人物被害,身为君主若不有所表示,可是会令人寒心的。

有人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不过是装装样子,诸葛亮、魏延等一线大将都没有带去。魏延镇守汉中,若把魏延调走,曹丕趁机攻打汉中怎么办?诸葛亮就更好解释了,刘备对他的定位就是一国丞相,不是随军军师。

刘备当初从荆州进入益州,诸葛亮“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刘备拿下益州后,他领兵征战在外,诸葛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后方有了诸葛亮,刘备才能“无忧无虑”地打仗。

这里会有人说刘备对法正的看重超过诸葛亮。我拿《三国志》来说一说。我们来看看蜀汉群臣奉刘备为汉中王的上表书的名单排名:

马超、许靖、庞羲、射援、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赖恭、法正、李严。

这封上表是给汉献帝看的,因此被汉帝封侯的马超自然排在第一位。随后的许靖、庞羲、射援都是地位高而无实权,只有到了诸葛亮才是刘备的亲信、嫡系。诸葛亮排在第一,地位还在关羽、张飞之上,足以说明刘备对诸葛亮的重视了。

法正便是刘备的张良,诸葛亮则是刘备的萧何。他俩没有谁比谁更重要的问题,只是彼此身份定位不同。刘邦没了萧何估计会输,但谁敢保证刘邦没了张良不会输?战争只有前线与后方相辅相成才能胜利,只想着阵前发挥作用的人,只是小说看多了。

二、刘备伐吴,手里无人才可用?

我们之所以觉着刘备伐吴带去的人都是一帮子“庸才”,因为这些人都没活下来罢了。若张飞、关羽早死,同样就没有后来的五虎将了。我从三个人来解释刘备带去的一样是人才。

第一个便是黄权。黄权的具体事迹不显,但从他的地位、谥号便能推断这个人的厉害。夷陵之战时归途被断,黄权不愿投降东吴,于是转投曹魏,被曹魏予以重用。黄权死后的谥号为“景”,意思是“布义行刚”,传播仁义品德坚强。这个时候的谥号还没到后期泛滥的时候,黄权能有一个美谥便是对他的肯定。

我们可能听过一个名词“开府仪同三司”,这是除了三公外权力、地位最高的职位。黄权便是第一个被授予此名号的人。这样的人会是庸才?

第二个人便是吴班。伐吴战役中东吴的屯巫、秭归便是吴班打下来的。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吴班、魏延等大破司马懿(《汉晋春秋》中有记载)。可见吴班也不是个庸才。

第三个人是马良。“马家五常,白眉最良”,白眉便是马良。他的弟弟马谡的才华能被诸葛亮认可,马良的才能比马谡还要强。马良是一个外交型人才,他曾出使东吴,受到孙权的敬重。伐吴战役中,刘备能借来武陵的蛮兵,便是马良的作用。

我们从上面介绍的三人足以说明刘备军中人才济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是希望将孙权打服,让其重新回到孙刘联盟这架马车上。曹魏在北方虎视眈眈,傻子才会真的与东吴进行生死之战呢。

三、刘备伐吴的真实目的

刘备拿下秭归后便停了下来,不再继续攻打东吴。战争都是为了政治的目的,刘备既然已经赢了两场,剩下的就是谈判桌上的事情了。

夷陵之战后,邓芝出使东吴,再次缔结孙刘联盟。孙权称赞邓芝“丁厷掞张,阴化不尽;和合二国,唯有邓芝”。 刘备曾派遣丁厷、阴化出使东吴,只不过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丁厷、阴化何时出使的东吴,史书不曾记载,但在刘备伐吴之战中的可能性很大,下面我来解释为何如此说。

我们来捋一捋时间线,就能看出其中的因由。221年7月,刘备占据巫山、秭归,自此便停止了前进。直到221年正月东吴陆逊率先攻击蜀军,刘备才返回秭归,二月便进入夷陵,夷陵之战开始。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