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时代的武将最高战绩是西汉时期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创造的,也就是“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的战绩,之所以说是最高战绩,是因为霍去病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出这份斩敌数量最多的战绩,那么这份战绩有多高呢?
西汉时期最著名的两位军事将领就是卫青和霍去病,如果把卫青和霍去病放在一起比较的话,你就会明白,卫青是西汉的大将军,比霍去病成名更早,活得时间更长,大将军卫青在11年时间中7次出征匈奴,所取得的战果是:斩杀和俘虏匈奴兵5万多人,卫青手下校尉、副将因为跟随卫青作战有功而被封侯的有9个人,因功升任将军的有14个人。
西汉帝国双璧:卫青与霍去病
再来看霍去病,霍去病被汉武帝封为骠骑将军冠军侯,从他17岁开始出征匈奴,在5年的时间中6次出征匈奴,所取得的战果是:合计斩杀和俘虏匈奴兵11万多人,逼降匈奴浑邪王率领数万人投降汉朝,手下校尉跟随霍去病作战有功被封侯的有4个,升任将军的有2人。
这么一比较就能看出,霍去病在比卫青作战更短的时间,取得了比卫青更大的战功,而且霍去病更年轻,他出征匈奴的年龄从17岁开始,到22岁结束,如此年轻有为的将领,22岁就取得如此之功的功绩,堪称军事奇才、大汉战神,可就是这么一位大汉英雄,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关于霍去病对待手下士卒的态度非常不好的记录:
《史记 卫将军骠骑列传》: 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这话的意思是说:但是,霍去病从少年时代起,就在宫中侍候皇帝,得到显贵,却不知道体恤士卒。他出兵打仗时,天子派遣太官赠送他几十车的食物,等到他回来时,辎重车上丢弃了许多剩余的米和肉,而他的士卒还有忍饥挨饿的。他在塞外打仗时,士卒缺粮,有的人饿得站不起来,而霍去病还在开辟球场,踢球玩乐,他做的事多半就是这样。
不仅仅是《史记》,在班固的《汉书》中也有同样的记载,既然《史记》和《汉书》都记载了,我们没有理由怀疑真实性,按照记载霍去病应该就是这样一个人,但看待历史人物,不能断章取义,我们得看一看霍去病整个人生。
霍去病是个私生子,他的父亲霍仲孺是平阳县(今山西临汾)的一个小官吏,他的母亲是平阳公主府上的侍女,两人私通才有了霍去病,也就是说霍去病是个私生子,而且霍去病的父亲由于担心自己受到责罚,还不敢承认有这么个儿子,于是霍去病从小就跟着母亲一起生活,缺乏父爱。
即使如此,但你看霍去病是如何对待他的父亲霍仲孺的?
霍去病长大后,得到汉武帝的宠信,同时又有了军功,显得大富大贵,后来在才母亲的口中得知自己父亲的消息,在一次带兵出征作战时,霍去病顺道到了平阳县,找到了他的父亲,向这个一生未曾谋面,并且从来不曾养育他的霍仲孺跪下磕头,并说道: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大人之子。
同时,霍去病为自己的父亲购置田地、房产、奴婢,并把霍仲孺的儿子,霍去病的同母异父的弟弟霍光带到自己身边作战和栽培,霍光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汉武帝托孤首要重臣,汉昭帝和汉宣帝时期的权臣,这都是拜霍去病所赐。
霍去病的行为叫什么?叫尽孝。即使对自己没有养育之恩的父亲,霍去病依然尽孝,这事本身就说明了霍去病是一个多情多义之人,绝对不是薄情寡义之人。那他为什么要刻薄对待士卒呢?
这事只能从军事上来说明,霍去病是外出作战的,而且每次都是长途奔袭,霍去病还有个特点,就是作战喜欢采用的计策就是:迂回+包抄+歼灭。所以每次取得的战绩都比卫青高得多,一是因为霍去病敢打敢冲,二是因为霍去病敢于冒险。
在当时的汉朝,所有的后勤物资都是需要政府统一调配的,但霍去病不一样,因为他长途奔袭的距离太远了,最远的打到了漠北,今天的贝加尔湖,等于是向北穿越了整个蒙古高原,从汉朝边境到贝加尔湖,直线距离超过了7000里,后勤补给根本跟不上,只能依靠自己补给,或者从敌人那里获得补给,否则就得挨饿。
但是从霍去病取得的战绩来看,他赢了,而且还是大胜,如果他的士卒经常会忍饥挨饿,那怎么可能取得胜利呢?如果霍去病作为主帅,自己吃得饱饱的,而士卒们饿着肚子打仗,甚至站都站不起来,那霍去病这个仗有可能打得赢吗?士卒不会对主帅产生怨恨吗?
要知道古代打仗,士卒吃不饱肚子,随时会引发兵变的,这事在历史比比皆是,再普遍不过,一般情况下,没有将军既能取得战争胜利,又能刻薄对待士兵还不给士兵吃饱的,这事根本不存在,士卒也是人,如果真按司马迁所说的,士卒经常忍饥挨饿,有时候饿得站不稳,那霍去病是如何取胜的呢?至少霍去病取得的战绩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吧。如果霍去病既能取得战争胜利,又不让士卒吃饱肚子,难道霍去病用的是饥饿疗法?那不成神仙了,也不太可能。
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司马迁说的情况是存在的,但是少数情况,偶尔发生的,被司马迁记录下来,毕竟霍去病作为一支数万军队的主帅,不可能面面俱到,手下有部分士兵忍饥挨饿可能会发生,但绝对不是普遍情况,这样理解才说得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