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谢燕飞寻常家,士族700年兴衰荣辱史

2020-09-28 13:24:52 作者: 王谢燕飞寻常

桓氏的代表人物桓温,野心勃勃,先后三次北伐。桓温曾试图取代东晋,但是被谢氏所阻止。桓温死后,谢氏兴起,谢氏的代表人物谢安,文韬武略。虽然谢安权倾天下,但他却忠心耿耿维护晋室,积极替皇帝分忧解难,丝毫没有取而代之的野心。他的侄子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一举击溃前秦大军,使得东晋转危为安。

随着谢安的逝世,谢氏再没出现与之比肩的人物。而谢氏没落之后,士族集团再没有出现王导、谢安这样的政治精英。士族大量腐化堕落,已经无力扛起祖辈的旗帜。士族们怕吃苦,不愿在军队历练,使得他们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权。出身低微的庶族,更愿意加入军队,庶族也就渐渐控制了军权。

士族的衰落

庶族出身的刘裕,最终取代东晋,建立了南朝第一个朝代宋。东晋的灭亡,宣告门阀制度寿终正寝。而且终东晋一朝,皇帝与士族、士族与士族、士族与庶族、南方土著士族与北方侨居士族,彼此之间都有矛盾,有的矛盾还很尖锐。这些矛盾伴一直随着东晋,一直到东晋灭亡。

刘裕建宋之后,士族虽然仍然拥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但是已经无法和东晋相提并论。至宋孝武帝朝时,形成“寒门掌机要”的局面。士族再也无法像从前那样,掌控朝政。

权力又重新回到皇帝手中,尽管如此,皇帝为了笼络士族,仍然给了士族很多优待,特别是经济方面,士族仍然掌握着大量的土地和田园。只是,士族无法进入权力中枢,多半出任地位很高,但没有实权的官职。

南朝宋、齐、梁、陈更迭,士族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一步步下降,特别是梁武帝时爆发的候景之乱,更是让士族遭遇灭顶之灾。从北朝投奔过来的将领候景,曾经向梁武帝请求,希望可以和王、谢联姻。梁武帝奚落道,“王、谢门高,恐非适尔”,拒绝了候景。后来候景发动叛乱,对以王、谢为代表的士族展开疯狂屠杀,南朝的士族损失惨重,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再来说说北朝士族,即留在北方的士族。北朝是以鲜卑人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对汉人身份的士族,始终保持着警惕的态度。但毕竟汉族的文化和文明比鲜卑先进得多,所以北朝皇帝和鲜卑贵族,仍然希望和士族集团进行合作。相较于东晋和南朝的士族可以制约、抗衡皇帝和皇族,北朝士族始终低皇帝和贵族一等,一直是皇权的附庸。

北朝士族有“五姓七望”之说,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除此之外,北朝还有渤海高氏、河间邢氏等稍次的士族。北朝士族和南方崇尚清谈的士族不同,他们喜欢务实,渴望建功立业。无论在政界还是军界,都能看到士族的身影。这些士族在北朝屡获重用,出任高官要职的人多不胜数。

当然,机遇和风险并存。出身清河崔氏的崔浩,奉北魏太武帝的旨意,编修《国史》。某些对汉人士族心怀不满的鲜卑贵族,诬告崔浩丑化北魏先祖。北魏太武帝亲自审问崔浩,也没有审出结果。太武帝失去耐心,下令灭崔浩三族。

受崔浩案的牵连,与清河崔氏关系密切的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灭族。北朝士族遭到沉重打击。

退出舞台

关陇贵族集团出身的杨坚,最终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一统中原,建立了隋朝。隋朝没坚持多久,同样是关陇贵族集团出身的李渊,取代隋朝,建立唐朝。唐朝初年,关陇贵族集团纷纷和以崔、卢、李、郑为代表的山东士族(原北朝境内的士族)联姻,算是各取所需。

不过,唐太宗上台后,对山东士族进行了敲打。他下令编修《氏族志》,把关陇贵族集团的姓氏,排在士族集团之前,并把《氏族志》作为定制颁布,强行压制士族。

唐朝继续沿用隋朝首倡的科举制,以科举制选拔官员。不过士族考中的比例,远高于平民,所以士族出身的官员,仍然是官员中的主流。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唐朝,纸张没有大规模普及,所以书籍的价格非常贵,一般只有士族才买得起书籍,而考科举最需要的,就是读书。平民显然没有那么多的钱购买书籍,没有读书加持,自然很难考中。

在唐朝,士族保持着很大的影响力,如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京兆韦氏、京兆杜氏、河东裴氏。这些士族产生了许多的宰相、大将军、尚书、刺史、太守、侍中、皇后、太子妃等。特别是河东裴氏,出宰相17人,是名副其实的郡望。

到了中唐和晚唐,由于藩镇坐大,士族开始遭遇危机,藩镇首领拿士族开刀,一些士族官员被藩镇首领杀害。唐朝末年,最大的藩镇首领朱温,在黄河边的白马驿,一次性杀掉30多个士族官员,然后把他们的尸体投入黄河。史称“白马驿之祸”。

经过白马驿之祸,士族彻底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

从东汉末年到唐朝末年,士族在历史舞台存在了700余年。他们曾经显赫一时,曾经力挽狂澜,曾经腐化堕落,曾经任人宰割。在历史长河中,士族着扮演了属于他们的历史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