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赏析:东坡先生过济南

2020-10-11 23:38:08 作者: 美文赏析:东

趵突泉古称槛泉,因《诗经》句“觱沸槛泉”得名。北宋时历城人刘诏于泉边居住,建槛泉亭。宋熙宁十年(1077)正月,苏轼从密州太守任上调任山西(未至即改任徐州),经济南探望时任齐州掌书记的弟弟苏辙。其时苏辙上京述职不遇,苏轼在济居留月余,与好友李公择等人来到槛泉亭游玩,成为著名的槛泉雅集。

槛泉雅集都有何雅事呢?苏轼在《次韵李公择梅花》诗中回忆说,“更忆槛泉亭,插花云髻重。”酒酣之时,众人于泉边赏梅,髻上簪花,可见众人优游林泉,轻松自在之态。

清人冯云鹓对此次雅集有较详细的记录。《济南金石志》卷四载:“熙宁十年,东坡先生过济南,写枯木一枝于槛泉亭之壁。自书年月,笔法遒劲,枝干虬结,如龙翔凤翥。盖一时精思神会,浑然天成,非世间画工好手所能。”

亭主刘诏于酒席之上请求墨宝,苏轼慨然应允,当众挥毫,在槛泉亭墙壁画下“枯木一枝”,并当场题写作画时的年月。亭主刘诏极为珍爱这幅画作,于宋元祐年间将之模石,成为书画珍品。

冯氏还记载了这块石刻的坎坷命运。刘诏之后,石刻“流浪于别馆”。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先是禹城人王国宝徙置远尘庵,常山李彦文记之,后来移植于儒学大成殿左壁。明初靖难之役,烽火卷过济南,苏东坡笔迹遂失所在,只有禹城石刻尚存。因前来观看并传拓者众多,县中小吏不胜烦扰,将石刻投于井中,碎为数段。一年后,禹城学官将碎石取出拼接,仍置原处。县尹吴大人附跋以纪。嘉靖年间,儒学中福建人王姓教谕贪昧无知,将石刻扔出门外。正逢有人修造,不识至宝,碎为柱础。就这样,苏轼墨迹消失在人间。

那么,苏轼所写“枯木”是什么样子呢?宋代邓椿《画继·轩冕才贤》中开篇即记苏轼之枯木怪石:“所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倪。石皴亦奇怪,如其胸中盘郁也。”宋代《春渚纪闻》:“东坡先生每为人乞书,酒酣笔倦,多作枯木拳石以塞人意。”宋代《梁溪漫志》:“书与画皆一技耳,前辈多能之,特游戏其间……东坡所作枯木竹石万金争售。”从这些宋人笔记中可以推见:其一,苏轼被求书画时,喜欢画枯木怪石;其二,借所画枯木一吐其胸中盘郁之气,同一主题副本较多;其三,苏轼所作枯木竹石图享有极高声誉,市场价值极高。从以上记录来看,槛泉亭壁所画“枯木一枝”应该是苏轼所作同时期同主题同风格的一份。

时间来到2018年11月26日晚。此前流失日本的宋代苏东坡画作《枯木怪石图》现身佳士得香港秋拍,以4.636亿港元高价回归中国,跻身历年中国古代书画高价排行榜前三名。此画创作年代有两说。一说苏轼任徐州太守后,亲往萧县(今安徽宿州)圣泉寺时所作纸本墨笔画。据苏轼年谱,苏轼在徐州任期为1077年四月至1079年三月,槛泉亭壁上写“枯木一枝”为1077年正月,正是苏轼从济南离开后的第一站。一说元丰七年(1084),“乌台诗案”后的第五年,苏轼被邀至友家,乘酒兴作此图。当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任团练副使。不管《枯木怪石图》到底是作于哪一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可视为苏轼在槛泉所作“枯木”的再现。

《枯木怪石图》构图简洁。一株枯木状如鹿角,一具怪石形如海螺,又似蜗牛爬行,石后伸出星点矮竹。怪石形状尖峻硬实,石皴却盘旋如涡,方圆相兼,快速旋转之力盘旋延伸到枯木之上,虬曲之树身被压向下却又转弯向上,辐射为万千树针。用笔看似盘根错节,疏野草草,然轻重缓急,丝毫不乱,整个画面扭曲抗争之力毕现,气势雄强,别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苏轼曾自题画诗云:“枯肠得酒芒角出,肺肝错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雪色壁。”还是苏轼的好友兼门生黄庭坚理解他的胸怀,在《题子瞻枯木》中说:“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老木历尽了风霜雪雨,即使肉身枯萎,精神依旧冲天而起。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