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子想造反,怕百姓反对,和尚用两句话消除其顾虑,最后江山易主

2020-10-01 11:17:15 作者: 皇子想造反,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皇帝的传承是有着严格的继承规则的。不过,在个别情况下,也不排除皇室其他成员,通过某种不正当的手段获取皇位。其中较为著名的,就是唐朝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和明朝朱棣的“靖难之役”。不过让人稍感欣慰的是,这二人最后都开辟了一个朝代的盛世。

不过,这二人之间还有着些许的不同。李世民并没有发动大规模的军事战争,他完全靠的是计谋、果断、狠心,成功的概率相对来说稍微多一点。而朱棣则不同,他是直接发动了军事武装起义,相比较李世民来说,他失败的几率,可能要更大一些了。事实上,在起兵之前,朱棣也曾犹豫过一段时间,担心自己这样做会失败,可这时候,一个和尚站了出来,坚定支持朱棣发动政变,他就是著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

姚广孝是医学世家出身,可姚广孝似乎对行医并不感兴趣,十四岁那年,姚广孝便剃度出家。洪武八年,朱元璋为召集天下礼学之士,下令让精通儒书的僧人全部到礼部进行应试,可这次她并没有得到重用。数年后,姚广孝才经他人推荐,到了天界寺获得了一僧职。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不幸病逝,朱元璋要挑选随侍诸王,为马皇后诵经祈福。就这样,姚广孝被挑选入宫,并结识了燕王朱棣,两人相谈甚欢。在此之后,姚广孝跟随朱棣去往北平,常常在燕王府中,和朱棣密谈。

朱元璋驾崩之后,朱允炆继位,这让其他皇子都心存不满。更严重的,朱允炆上台后还不到满月,就提出来了“削藩”政策。说白了,就是要夺取自己皇叔们的权利,一时间,引得天下朝臣议论纷纷。事实上,朱允炆提出的“削藩”想法是好的,但有些过于急功近利,也没有考虑到后果的严重性。

就这样,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继获罪,被废除藩国。其中湘王朱柏不堪忍受这样的屈辱,全家自焚而亡。如此一来,刚刚稳定下来的大明王朝,又再次暗流涌动。

此时朱棣十分担心,再这样下去,不仅自己燕王的职位不保,恐怕性命也将受到威胁,可如果一旦起兵反叛,自己又没有十足的把握能成功,就这样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此时,姚广孝秘密找到朱棣,对朱棣说了这样一句话:“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做主!”可朱棣又问:“如果百信都支持朝廷,那该怎么办?”姚广孝回答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意思很明白,朱棣起义,是替天行道,管他民心干什么呢?就这样,在姚广孝的策划下,朱棣接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发动了政变。

事实上,在“靖难之役”当中,姚广孝没少为朱棣出谋划策。刚开始,他协助朱棣在暗中拉拢军官,招募士兵。并亲自监督,在燕王府后苑训练大量兵马,修建了地穴,打造军器,为了掩人耳目,还通过饲养的鹅鸭的办法,来掩盖燕王府发出的声音。在靖难第三年,姚广孝向朱棣提建议,让他轻骑挺进,直取南京。这一招,让朱棣顺利掌控了大权,从而登基称帝。

而事实上,朱棣起兵前担心的百姓心向朝廷之事,也没有出现。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谁当皇帝,似乎对他们的影响并不算大,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那就算是一个好皇帝了。因此,整个靖难之役当中,老百姓都表现得特别安稳,大家都认为,这是皇家内部的事情,和自己不相干。

其实,如果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姚广孝的那句“臣知天道,何论民心”,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得出来的。他肯定早就料到,百姓当中,不会出现动乱,才力劝朱棣发动政变。至于说整个“靖难之役”谁对谁错,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了。可要说到“靖难之役”的始作俑者,其实算不到朱棣和朱允炆身上,这一切,其实都是朱元璋本人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