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道光皇帝,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勤俭。据一些历史书籍记载,在刚刚登基的时候,道光皇帝还穿了很长一段时间打着补丁的衣服,并且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吃过肉。
有人说,道光皇帝的“抠门”,是因为他性格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事实可能并非如此。道光皇帝不是主动“抠门”,而是当时的国家形式,不允许他去浪费、挥霍。乾隆皇帝在位的时候,我们就不多说了,不管是去打仗,还是去下江南,都花费了巨额银两,退位的时候,国库就剩了一个空壳子。
嘉庆帝也好不到哪去,虽然有和珅的家财做支撑,可仅镇压白莲教一项,就花费了2亿两白银,除此之外还要赈灾等,因此他也没留下什么钱。到了道光这里,他必须要想办法“攒钱”了。
道光皇帝其实还算可以的,在登基之后,就严格要求自己,在“节流”的同时,他还允许民间开矿、同时修改了赋税政策。经过几年的发展,国库总算是有了一点银子。这为以后在平定新疆回部张格尔叛乱的时候,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不过,节俭的道光帝,并没有赶上一个好时代。1840年,正当他野心勃勃准备重振大清国威的时候,英国发动了对华战争。闭关锁国多年的中国,让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
其实,在战争开始之初,道光皇帝也组织军队进行了颇具规模的抵抗。战争打响之前,道光皇帝便派了林则徐前往广东,在那里用了非常严厉的手段,销毁了大量众所周知的有害物。虎门销烟之后,道光帝还亲自表扬了林则徐,公开称他“为朕亲信大臣”。在林则徐55岁生日的时候,道光皇帝还亲笔书写“福”“寿”两个大字的横匾,又亲笔题写了“愿卿福寿日增,永为国家宣力”的这样一幅字,派专人送往了广州,以示对林则徐的嘉奖。
在战争打响之后,道光皇帝一直都力主对英作战。只不过,当时路途遥远,通讯能力太差,战报无法在第一时间传递到朝堂之上。在得知两广总督琦善,私自和英国达成和解协议,割让香港和赔款600万银元的时候,道光皇帝龙颜大怒,当即将琦善革职抄家,并且让林则徐接替了两广总督一职。
在不知不觉当中,清政府和英国已经打了两年之久。在此期间,清军共出动了20余万兵力,而英国方面,只用了2万余人。但此时统计的结果却是,清军损失兵力2万人,而英国才500余人。要是单从道光年间,高达80余万的常备军来看,清军还没有伤及筋骨,依然有能力和英军持续下去。可这时候,道光帝撑不下了,因为国库里面的钱,又花光了。
这时候,其实英国除了伤亡人数,别的地方根本没有占到多大便宜,如果道光帝有足够的银两,那说不定英军会主动放弃这场战争。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清政府真的拿不出那么多钱去和英军“死磕”了。
1841年夏天,英军再一次北上进攻福建、厦门等地。军情紧急,前线急需300万两银子,可这时候道光帝却一点也拿不出来了。这场战争打到这个份上,仅仅是军费一项就高达2000余万两白银,加上其他军需物资等,这场战争的消耗已经达到7000万两了,而当时国库一年的收入还不到4000两白银。
被逼无奈之下,清政府被迫选择了议和。1942年8月29日,中英两国签订了《南京条约》。除了割让香港岛以外,清廷还向英国支付2100万银元,折合成白银约1470万两银子,相比较庞大的军费开支,这议和可“便宜”多了。
让人心酸的是,战争结束后,道光皇帝问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英吉利距离中国七万里,它到底在哪里?”我们不能把这个荒诞的问题,当成道光帝一个人的毛病。在“闭关锁国”的政策下,任何中国人的眼观都是如此狭小。
对于清政府来说,道光帝的选择似乎并没有错。虽然失去了一小块领土,但他保住了自己的皇位,也节省了朝廷开支。只是对于整个中国来讲,这次事件,却开启了中国屈辱的百年近代史。
【参考资料:《清实录》《近代中国史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