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只是举白旗这么简单吗?不,这是个技术活

2020-10-03 13:20:37 作者: 投降只是举白

说起投降,就想起电视剧里的举白旗。可举白旗就代表投降吗?笔者查阅资料后,发现事情没这么简单。

在战场上,举白旗代表着休战谈判。当一方举起白旗时,另一方看到后,会下令停止进攻。随后,举白旗的一方会派出使者交涉,在交涉期间,两军不会开战。

白旗

同治二年,太平天国运动进入尾声。清朝名臣李鸿章和英国军官戈登,率领着各自的军队,向苏州城发起了进攻。

苏州城城墙坚固,易守难攻,但在两支军队的车轮战下,城内的士气不免低落。与此同时,其他战场上的太平军,也都受到清军的压制,消息传到城内后,城内的将士不免感到绝望。

当时的总指挥官慕王谭绍光,抱着“与苏州共存亡”的决心。而他手下的“八万”可没这么英勇,对他们来说,什么道德荣辱礼义廉耻,统统都比不过“活下去”来的实际。况且,当时的双方本就不对付,能走到一起,也不过一个“利”字,生死存亡之际,双方冲突不断,矛盾进一步加剧。

英国人戈登埋伏在苏州的奸细,把“将帅不合”的信息,传递出去。李鸿章和戈登收到后,觉得有戏。李鸿章派出“投降成功者—程学启”与“八王之一的纳王郜永宽”取得联系,几次交涉后,双方达成共识。八王用谭绍光的人头,表明投降的诚意,而李鸿章对八王既往不咎,并给予他们荣华富贵。同时,洋人戈登给八王做担保人。

事情进展顺利,八王以召开军事会议的名义,砍下谭绍光的人头,血洗慕王府,打开苏州城城门,李鸿章和戈登轻而易举占领了苏州。

庆功宴上,八王幻想着未来的“荣华富贵”。没想到,吃的是“鸿门宴”,喝的是“断头酒”,庆功宴上,李鸿章下令诛杀八王和太平军。

投降讲究时机,宜早不宜迟。明眼人都知道“太平军日薄西山”,这时候接受投降,给八大王荣华富贵,相当于给其他太平军“希望--坚持下去就能活下去”。这时候,就应该“趁你病,要你命”,断了他们的念想,让做乱者打心里绝望。

投降为什么举的是白旗?

这要从秦三世秦子婴投降说起。当时刘邦兵临咸阳,派人劝子婴投降。

子婴自知秦国大势已去,为了保全秦人,采纳臣下和刘邦的建议,向刘邦投降。《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秦王子婴和妻子、儿子们用绳子绑缚自己,坐上由白马拉着的车,身着死者葬礼所穿的白色装束,并携带皇帝御用的玉玺、兵符等物,从轵道亲自到刘邦军前投降,宣告秦朝灭亡。

子婴为什么选白色,笔者猜测有2个原因:

一. 告别,祭奠秦国。白色是祭奠的颜色,投降后便没有秦国了,穿白色来告别、祭奠秦国。

二. 表明秦人的卑贱和屈服。当时秦国认为黑色是高贵的颜色,连最卑贱的奴隶都穿黑色衣服,而子婴是秦国的王,穿着白色的衣服,来显示自己投降的诚意。

投降要搞清楚,谁才是真正的“决定者”。秦子婴的投降,只换来短暂的安宁。要知道当时的老大,是项羽,以“楚虽三户,亡秦比楚”为信念。即使刘邦接受秦人的投降,但也做不得准,“生杀予夺”的大权还是在“霸王项羽”手中。果然,一个多月后,项羽率领大军进入咸阳后,立刻杀死子婴 ,纵火焚烧秦宫室,并进行大屠杀,秦朝累代之积至此一炬而尽。

张绣

投降是双方的博弈,万事要做两手准备,投降者还须具备反叛的力量。

曹操攻打宛城时,张绣自知“以卵击石,无异于送死”,便率众投降。不过没过多久,张绣便反叛。在这次反叛中,张绣击败了曹操的军队,重创曹操,诛杀曹操长子曹昂,曹操大将典韦,退到邺城固守。而这一切的起因,是曹操侵犯了张绣的婶婶。

不管曹操是出于怎样的目的,张绣反叛了,杀了个痛快,也算为婶婶报了大仇。

4年后,曹操和袁绍势如水火,张绣占据的宛城,位置特殊,对曹操和袁绍都十分重要。但对张绣来说,那就是架在火上烤,生不如死。很快,张绣做了决定,投降曹操。对于曹操来说,张绣的投降无异于雪中送炭,便让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最后还封张绣为扬武将军。在曹操的麾下,张绣屡立战功,数次受赏。

打铁还需自身硬,哪怕投降也一样,太弱人家不稀罕,实力才是接纳的前提。

举白旗表示单方面宣布停战,而投降是弱方放下武器,放弃抵抗。同时,投降也是个技术活,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太晚投降会被杀死,投降目标找错,也会被杀死,自身实力不够,人家不稀罕,也会被杀死。投降是个技术活,要做好两手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