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人作为帝国的统治者,想用本族语言为何难以实现?

2020-10-05 20:35:48 作者: 满洲人作为帝

希特勒曾说"摧毁一个民族,要先摧毁他们的文化"。而语言和文字,正是承载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若是失去了自己的语言,那么文学,历史,都将统统成为昨日黄花。

不论曾经创造过多么辉煌的文明,失去了自己的母语那些都会不复存在。后人们,也不会再记得。当年崇祯皇帝煤山自缢,李自成的农民军进入北京。他们胡作非为,彻底的触怒了吴三桂,导致其大开山海关,放多尔衮入中原。

(一)、强硬推行本族化,不了了之悲白发

努尔哈赤十三副遗甲起兵,他统一了女真各部,在辽东与大明分庭抗礼。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自己的子孙居然能够坐在北京的大殿上,指点江山。毫无疑问,满洲这个渔猎民族,文明程度要比中原低得多,而且人口也要少很多。

如若想长期的保持长治久安,他们有两个选择,首先是积极的融入汉族,学习汉人文化;其次,则是利用自己手中的利剑,逼着汉人们向自己同化。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肯定是想将本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而从清朝满语推广的无疾而终,可得知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有多重要。

1. 剃发易俗满代汉,江河湖海染腥膻

皇太极曾说"虽垂训如此,后世之君,渐至懈废,忘其骑射。至于哀宗,社稷倾危,国遂灭亡"。少数民族在未建立大一统的王朝以前,普遍都是很排斥汉化的。皇太极就认为,金国的灭亡,与其汉化脱离不了干系。

多尔衮入关以后,接受孙之獬的建议,当即决议推行剃发易俗令。所有的汉人都要习满人服装,同时要留金钱鼠尾辫。"亦限旬日尽行剃发。若规避惜发,巧辞予辩,严惩不贷",笃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汉人,又怎会轻易接受这样损害祖宗之法的命令,起义一波接着一波。

等到清军进入江南,再次颁布剃发令,这次变得更为严苛,也更加坚定。"闻是时檄下各县,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语,令发匠负担游行于市",虽然民变四起,不过多尔衮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还是逼迫着汉人们接受了他的命令。

此外,推行去汉化统治,也是清初的政治正确。他们想以满代汉,让汉人忘记自己的历史,只知道臣服于满洲人的统治。

2. 自身不足难施行,未遇阻力无恙终

剃发易俗是都有具体形态的,不过语言是虚无缥缈的。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支。在后金建立以前,满文并未进行完整的统一。它是由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开来。

公元一五九九年,努尔哈赤让额尔德尼等人参考蒙古文字创造出新满文。顺治皇帝以及其前之前的朝代,奏折大都以单独的满文为主。只有少量的汉文奏折,而康熙和雍正两个朝代,则是多以满汉合璧的奏折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雍正皇帝的继位诏书,就是用满,蒙,汉三种文字构成的。这里用到蒙文主要是因为,清朝的皇帝也是蒙古的大汗。

在刚入关的时候,统治者曾经强力的在汉人中推行满文。不过没有几年,这个政策犹如石沉大海一般,既没有在汉人中引起很大的波澜,也没有在满人中引得多少的支持。一切都像没发生过一样。

那么,满洲人作为帝国的统治者,想用本族语言,同化异族,为何难以实现?

(二)、无能为力推满语,顺势而为受汉化

不论是多尔衮还是顺治皇帝,他们都只是一直在强调要将满文作为当时的官话。却一直没有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案,比如让私塾的先生废除汉语,教授满语;勒令全国的百姓,废止方言,必须说满语等等。其实,这并不是他们没想到那些政策,而是满文本身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1. 年轻的文字,无以抗衡历史沉淀

努尔哈赤之所以命人创造新满文,就是因为老满文具有太大的局限性,词汇量很少,而且会写的人少之又少。满洲人在入关以前,学习语言,也都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根本不会用到文字。

更何况,入关以后,要教会全中国的人学满文那是一个极其浩繁的工程。

实际上满文就是依靠清朝这个强权而存在的,可它面对的是有着成百上千年历史的汉文。汉文的无限性,是创造辉煌文学的基础。而即使是努尔哈赤的新满文,词汇量仍然很少。它根本无法满足百姓们之间的日常交流。

满语之所以没有推行下去,其实就是它本身存在问题。它没有完整的结构统一体,又怎能与汉文较量。就算皇帝们强硬推行,可是连让百姓学习满语的合适方法都找不到。刚入关的时候,一共才那么点满洲人,就算让他们全都去教授满语,也很难完成这个任务。

2. 强推满文,容易造成四分五裂

当年秦始皇之所以提倡书同文,车同轨,就是因为他知道文字语言不同,久而久之,原六国必然又会进行独立。所以,自那开始一直到明末使用汉语的习俗从未改变过。

而满语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在汉语官话已经成熟的时候想要将其替代,可谓是难上加难。

此外,汉语是表意文字,而满文则是表音文字。欧洲之所以统一不起来,这与大多数国家都是使用表音文字密不可分。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十里不同音的现象非常普遍。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