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秦国耕战性组织能力的一次经典重塑

2020-11-07 02:03:00 作者: 商鞅变法——

大家经常认为,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经济逐步走向繁荣,为后续统一六国准备了物质基础。实际不仅如此,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全面系统重构组织能力的一次变法,影响之广,远不止经济。

商鞅,原名公孙鞅,卫国人,起初在魏国为官,迫于官场内斗,跳槽到秦。说实话,当时秦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态不比其他国家好,但他们有一个好国君——秦孝公。

魏国不缺管理思想,就缺落地这项组织能力

变法之前,孝公的爸爸武侯倾全国之力50万人攻魏,却被魏国吴起训练的魏武卒仅5万人和3000批骑兵大败于河西,举国震惊,孝公急切希望图强和振兴。

公孙鞅带给秦国变法主要有六个方面:

1) 改革管控模式,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制,中央直接管理,整个集团的管控架构由战略管控模式转变为中央运营管控模式,同时,在经济中,统一了度量衡,推动一体化的便利性。

2) 改革户籍制度,建立“什伍”制,将最松散的社会终端组织起来了变成小而美的利益体,并通过“连坐制”,强化利益共享与共担风险。

3) 改革激励制度。推进“军功爵”制,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对战士来说,“首级”就是军功,就是爵位。

4) 改革产权制度。废除土地国有,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招商引资共享成果,于是荒野山林都被利用起来。当时出现了西部淘金热现象,尤其对韩魏的老百姓诱惑力太大。

5) 改革税收制度。重视农业发展,产粮多的甚至可以获得税收减免;提倡小户制,成年兄弟及与父母同住的,要加大户口税征收。

强化言论管制。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颁布《秦律》,推进以法家治国,极大地强化了政策执行效率,避免了以周朝利益、百家争鸣等复古的思潮、各种纷繁关系等理由干扰新政的落地和执行。

组织能力系统性变革需要高层强力推动,促进思想统一考核到位

从商鞅新政我们可以看出,整个秦国从管控模式、组织形态、激励制度、经济措施、核心价值观等都有机地统一起来,整个秦国变成了一个“组织平台化、利益共享化、奖惩制度化、权力集中化”的举国耕战体制。由于连年作战,加上诸多天灾,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经济起色并不能完全支撑机器顺利运转。但这次变法更厉害的不是人在法在、人走茶凉。商鞅被诛杀后,各项政策和体系一代一代传承,有条不紊地运转,最后将秦国演变成一个高度一致和充满爆发力的耕战机器。

组织强大不在于每场都获胜,而是即使败了总能迅速走出阴霾回勇再战

当前在企业运营中,很多老板一方面是埋怨没钱、没人、没资源,没有完全走出咨询公司“先有内部资源、后有战略计划”的“坑”;另一方面,一些企业整天学习、整天会议,做花架子,方案讨论了就没下文,政策落实不到子公司,市场上的新想法、新方案公司都有“研究”,但也仅仅是一知半解,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而商鞅变法留给高管的是,管控模式调整是承接战略愿景落地、提高组织执行力的重要途径。对于一般人,更欣赏秦国能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抓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这股劲。这些大概就是秦国崛起留给后世的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