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一生平庸唯一值得称道的是选对了此人,为大清续了几十年的命

2020-11-11 13:20:27 作者: 道光一生平庸

自乾隆后,大清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到了道光帝执政时国家已是风雨飘摇。道光帝即位时和他的先祖们一样,也有雄心壮志,可他毕竟没有康、雍、乾三代帝王的气魄和能力,勤政节约也还是没能挽狂澜于既倒。可以说,道光帝的一生是平凡而又平庸的。

不过话说回来,道光帝也不是一无是处,虽然他没有选定一个好的人选继承祖宗的江山社稷,不过无意间却提拔了一个为大清续命的人,此人便是后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国藩。或许,这是道光帝一生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了。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后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是翰林院的实习生,按例只有一甲、二甲进士才有资格选任,以三甲的身份考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的例子并不多。之所以对庶吉士有如此高的要求,主要还是他们日后的仕途前景一片光明,甚至可以入阁拜相。

曾国藩由于在殿试中发挥失常,得了个三甲进士,这让他耿耿于怀,发誓一定要在“朝考”中大显身手,以便能进入翰林院深造。功夫不负有心人,曾国藩如愿以偿得到了这个机会,虽然拿到了这张入仕的凭证,可对于农家子弟曾国藩来说,三年的庶吉士生涯无疑是个煎熬。

翰林院高处不胜寒,名誉是有了,可日子过得也很清苦,他天天盼着散馆(毕业)好成为正式编制的官员,不管官职大小,至少有一份不错的俸禄可以养家糊口。很多庶吉士在散馆以前都会用银子打通关系,早早得接受皇帝的面试,分到富裕的地方为官,谋得一个肥缺。

曾国藩也懂得官场潜规则,但自小读圣贤书长大的他不屑这么做,当然就是想,他也拿不出银子。所以,只能眼巴巴看着同学们一个个上任,自己却只能听天由命。到了最后,留馆的人只剩下曾国藩一人的时候,他每天仍然是无所事事照常去翰林院当差。闲来无事之时将《大清律例》背得滚瓜烂熟。

就这样,足足等了半年,才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四月十六日才等到了皇帝面试的消息,时间被安排在午后。这一天,曾国藩跟着吏部堂官小心翼翼地走进圆明园勤政殿,接受道光帝的面试。既然是“面试”,就难免和外表长相不无关系,曾国藩的才学不必说,可是他的长相却算不上英姿雄伟,给道光帝的第一印象也不好。

好在道光帝不像他的爷爷乾隆那样一味追求美男子,他对于官员的素质他还是较为看重的。为此,道光提出了第一问题:“做官的第一要义是什么?”

曾国藩不假思索,回奏道光帝:“学生以为,做官的第一要义无非就是个‘廉’字。”道光先是一愣,然后又问:“持平公允难道就不重要吗?比如断案不持平,不公允,怎么能服人?朕交办的事如何能办好呢?”

曾国藩又答道:“皇上教训的是,但学生认为,官员不廉无以持平,更难谈公允。请皇上明鉴。”道光帝接着又问:“曾国藩啊,你到地方去做知县,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曾国藩略一思索,回答:“开民智与清诉讼,当是重中之重。”道光帝却不以为然,笑着说:“放着钱粮不管倒要开民智,你说说,如何开民智呢?

曾国藩答:“皇上圣明,开民智是为了让百姓懂法守法,民智不开,百姓势必愚昧,地方上的治安断难良好。而钱粮都是有记载有数字的东西,早晚清理效果应该都一样。”道光帝反问:“照你所说,百姓知法才能守法。那乾隆朝和珅位至宰辅,参与制定了许多法令,可他依然犯法,这也如何解释呢?”

听道光帝这么一问,曾国藩浑身打颤,直冒冷汗,思索后回答:“皇上圣明,犯官和珅知法但目中无法,眼里只有银子。官员不廉已是犯了王法,从古至今,官员堕落皆从贪始!”

一番对话下来后,道光帝对眼前这位貌不惊人的庶吉士另眼相看,他对曾国藩非常满意,最后在他的履历上批复道:“面相不雅,答对却明白,能大用。”随后,曾国藩在殿外等候了一段时间,吏部堂官退出殿后,向他宣布了上谕:“庶吉士曾国藩即日起授翰林院检讨。”上谕一下,曾国藩转眼之间成了实缺的从七品官员,这也是他日后迈向帝国中枢最关键的一步。

假如道光帝不能慧眼识人,那么曾国藩极有可能被放外为知县,如此一来,他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十年九迁,成为正二品的朝廷大员。当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也就没有资格担任团练大臣,更别说是挽救江山,中兴清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