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颜景龙山水画流向蠡测

2020-09-03 00:00:59 作者: 墨非蒙养不灵

墨非蒙养不灵 笔非生活不神

——颜景龙山水画流向蠡测

文/贾德江 图/郝小学

颜景龙十分明确地说,他的山水画得笔墨处源在传统,流在生活,旨在创新。这是他的经验之谈,也是他经过了长期的困惑和磨砺才悟出的路径。他认为,在当今山水画坛,墨守成规的中年画家几乎没有了,大家无不维新,无不以种种努力独步古今,自立法度。然而,登堂入室易,别开户牖难。画家要达到此境界,需要不断地修炼,正如石涛和尚所言:“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石涛明确地指出了修炼主要在“蒙养”和“生活”两个方面。对颜景龙来说,“蒙养”就是吸取与思考,其手段则是“临摹”。按李可染的话说就是“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按黄宾虹说法则是“师古人以启来者”。“生活”对颜景龙而言,就是走出户外,走进大自然,去写真山水,贮千山万壑于胸中,记旖旎风光于笔下,其方法是“写生”,就是对自然山川万物具体形态的独立把握。

《云水奇观》 69cm×69cm 2018年

正因为颜景龙有传统的笔墨蒙养,又以生活为源泉,才能创作出大量的既有传统功力又有生活气息的山水画作品。其“学时有他无我,化时有我无他”的独特画风已逐步形成,本文试就颜景龙的山水画从临摹到写生,再由写生提升为创作的求艺之途,作如下管窥蠡测。

《晨风醉人》 69cm×69cm 2018年

笔墨蒙养见精神

临摹即师古人,师古人即学习传统。王石谷说:“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作为传统绘画的山水画更是如此。中国山水画曾被列为画家十三科之首,如溯其源,自魏晋时代顾恺之以来,至今已越一千五百年,源远流长,群星璀璨。历朝历代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画家和优秀的作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多种表现技法,构成了中国山水画博大精深的传统。古往今来的画家几乎无一不是以临摹为手段而登上艺术殿堂的。不仅初学绘画者应从临摹入手,即使有成就的中年画家也大都从这里得到过巨大收益。

《平静如流水》 69cm×69cm 2018年

颜景龙也不例外,学画山水伊始,就是通过用毛笔墨线去勾勒临摹优秀作品的山川林木、烟云瀑水,逐渐熟练地掌握了对自然各种不同物象采用不同的笔墨技巧的。他认为,古代任何一个成功艺术家的表现形式和风格的形成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经过了长时间甚至毕生的努力、实践、探索、追求的结果,而通过临摹,便可在最短时间内吸取别人的精华和研究成果,这无疑是条十分有效的捷径。他的体会是,临摹不仅不断地增强自己的造型能力、笔墨技巧,也不断丰富了自己的表现手法,提高了自己的艺术品位和学识修养。更重要的是,临摹为他日后的写生和创作奠定了基础。这也是当代山水画家几乎人人都明白的道理。

《和若春风》 69cm×69cm 2018年

颜景龙的独特性在于,他不仅年轻时走的是这条路,起步于临摹,得助于生活,立身于创造。而他在走向老年之际,其山水画已风格独树更趋完善之时,却又重新回归传统,下大力气于临摹。这种“学而不知老将至”的精神,使他临摹的作品不是意临,而是原大尺寸的精临,力求与原作肖似逼真,毫不含糊。他重新临摹宋人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进一步体悟以宋代画家为代表的古典写实传统;他再次临摹元人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深入地领略元代以后日渐发展的以文人画为代表的写意传统。两种传统都源于古代画家植根生活的艺术实践,也都在晚清以来因袭模仿的风气中失去了活力。不过,有一位画家与他们不同,那就是石涛。他主张“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不但有理论,而且有实践,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缘于此,颜景龙临摹石涛山水最多。他要从石涛的作品中仔细领会,是如何践行“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的。可见,颜景龙对于传统是有侧重有选择的学习和临摹的。他对龚贤的兴趣,是因为黄宾虹说龚贤“用墨胜过明人,我曾师法”(《黄宾虹画语录》)。他也洞见李可染创立的重墨山水新风,无疑也是在龚贤积墨山水基础上的发展。

传统是一个宝库,你所需要的,它里面都有。颜景龙60岁后又回归传统,已不再是早年的“师古人之迹”,而是真正做到了“师古人之心”。对传统形成了分析、选择和取舍发扬的独特视角,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创作。我蠡测,他的山水画还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云壑烟林》69cm×69cm 2018年

师造化中得心源

中国画历来有“师古人、师造化”的传统,清末以来山水画陈陈相因面貌的出现,其重要原因是没了“师造化”的精神。师造化,古代画论多有阐述,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用心看和用心体会;二是一面看和体悟,一面描绘,即“写生”。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