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长城:从北欧边界到的民族国家的域外图腾

2020-08-24 20:31:28 作者: 丹麦长城:从

如果有人说要让维京海盗去建造长城,恐怕听者大都难以想象出类似画面。然而,这样的怪像不仅确实存在,其成果也一直将军事功能延续到了19世纪。事实上,这座丹麦长城不仅见证了维京鼎盛时代的潮起潮落,也是民族国家崛起和旧时代终结的谢幕注脚。

公元5世纪 日德兰半岛就输出了盎格鲁-撒克逊人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维京长城的雏形大概落成于公元500年前后。然而,两道最原始的墙体之间,可能只是当地人挖掘的古老运河水道。整个工程的东侧,就是当年的古老贸易港口赫德比,另一端则是尚未得到开发的沼泽与黑森林山地。由于还有河流对接,足以让小型船只从日德兰半岛西部直接进入波罗的海。

丹麦长城的东侧 就是通向波罗的海的贸易港

此时的北欧大地,依旧是地中海文明眼中的蛮荒世界。但铁器技术的传播与生产力发展,还是让有限的耕地无法应付人口增涨。于是,就有了向东占据乌克兰大平原的哥特人,也产生出渡海占据英格兰的盎格鲁-撒克逊集团。至于那些留在本地的居民,也会在秋收季节后就驾船出海。到周边的人口稠密区域做买卖,并找机会劫掠那些势单力薄的可怜对象。而后来涉足半个欧亚大陆的维京海盗,只不过是类似进程的第三波迸发。

古丹麦人的崛起 促成了古运河变成防御工事

公元7世纪后期,旧的运河逐渐变成了防御工事。至于促成这一重大转变的因素,可能就是古丹麦人的崛起。他们从北方海岛南下,将原本居住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的盎格鲁人驱逐或同化。但却没法撼动住在易北河流域的撒克逊人。为了抗衡这群勇武善战的新邻居,维京海盗的直系先祖们便将古运河加以改造,成为历史上的第一期丹麦长城。主要是土木结构的简单堡垒,包括2米高-12米宽的墙体与壕沟,但总长度只是非常有限的7公里。依靠这条防线所圈定的地界,生机勃勃的中世纪丹麦才算是有了稳定的陆上边界。

至今认可辨认的丹麦长城遗迹

不仅,随着西欧大陆的局势变化,北欧人又被迫开建了第二期丹麦长城。这次,他们的主要预防对象不再是撒克逊邻居,而是迅速向北扩张的法兰克帝国。由于大名鼎鼎的查理曼登基,新的加洛林王朝正致力于向周边地区开疆拓土。其中,位于莱茵河以北的黑森林地带,就是帝国军队的重点攻坚对象。经过约30年的血腥征伐,整片区域都被迫拜倒在亚琛宫廷的兵威之下。随即,丹麦人的日德兰半岛也就出现在查理曼眼前。

法兰克帝国的扩张 促使丹麦人必须加强南部边界安全

当时的丹麦人,还不像后来的维京后代那样精于远距离劫掠。但对荷兰等低地地区的年度袭击,却是早期封建领袖们的保留项目。只是因为居住在那里的弗里斯兰人,已经成为法兰克臣民,自然就会引来法兰克帝国军队干涉。再加上自己的旧邻居遭遇,时任丹麦国王的古德福德便下令强化南部边界防御。

丹麦国王古德福德 主持完成了丹麦长城第1期

很快,原先的简单土木工事,便被新的双层结构所取代。首先是1道竖立在护城河之后的3米木栅栏,然后才是高2米-宽7米的土坡。倘若加洛林武士决定强行翻越,就会在忙于填平护城河时,遭到居高临下的守军阻击。尽管查理曼的军队将通过俘虏或招募各类工匠,掌握古罗马与中世纪早期的大部分攻城武器,却很难将众多机械运抵交通水平极差的日德兰前线。因此,这座第二期丹麦长城对守军来说是足够适用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