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档案春秋,作者苏智良、胡皓磊
为什么要保卫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的说法从哪儿来的?四行孤军究竟共多少人?孤军消灭了多少日军?女童军杨惠敏渡河献旗是真是假?
随着电影《八佰》的热映,1937年淞沪会战中谢晋元率领的“八百壮士”固守四行仓库,孤军阻击日军的壮举再次激起了人们对英雄的敬意。然而由于历史尘埃的遮蔽,有关四行孤军的一些细节总显得扑朔迷离。
本文作者苏智良、胡皓磊,通过各种史料对四行孤军的历史加以考证与辨别,以图纠正不实传说,还原历史真相。文章原名《四行孤军光与影》,连载于上海市档案局(馆)《档案春秋》2015年7-10期,因篇幅较长,本文做了删改。
《八百孤军抗日记》(上海市档案馆藏)
一
为什么是四行仓库?
1937年10月下旬,中**队蕰藻浜**失败后,日军全线攻击,我军防御核心大场阵地的形势急转直下。大场位于闸北边缘,为通往南翔、真如的要道,同时又是当时中央集团军和左翼集团军的交界处,日军若占领大场,中央集团军即有被夹击歼灭的危险。于是,***不得不命令全线后撤。
但为了配合外交策略,给世人留下中**队仍在苏州河北岸坚持抗战的印象,***决定留第88师孙元良部在闸北继续作战,把一连一排一班分散,守备闸北的坚固建筑物和郊区大小村庄,并与游击结合,尽量争取时间,唤起国际社会的同情。
据史料记载,大场失守当天,中国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打电话给88师师长孙元良,让他率领全师留在闸北、死守上海市区,但孙元良一口拒绝了,理由是经过两月苦战,**已无力再战,何况是以孤军留守作战,会遭受敌人任意**。于是,留下1个师的计划,缩水为1个团,孙元良仍然拒绝,最后勉强留下了1个营。
于是,孙元良以第88师师部所在的四行仓库为固守据点,由262旅524团第1营为基干,作为华军在闸北的最后一支**坚守苏州河北岸。此时的苏州河北岸已经基本落入日军手中,日军所到之处大肆破坏,闸北火光连天,日军**已急吼吼地到处在建慰安所,与中国百姓仓皇逃入租界形成鲜明对比。
“八一三”日军轰炸闸北
四行仓库是“北四行”的联合堆栈。**当时的“北四行”是金城银行、上海中南银行、**银行和天津盐业银行,为北方金融集团之一。1923年“北四行”决定联合创立四行储蓄会,四行仓库即是其在上海的仓库,以堆放银行物资和客户的抵押品、货物等。四行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新垃圾桥(今西藏路桥)北堍的西侧,东面紧靠西藏路,与公共租界隔街相邻;南面大门正对北苏州路(今**路);北面倚靠国庆路。因为是存放银行客户资产缘故,四行仓库为一栋五层钢筋混凝土建筑,非常牢固,在高度上超过周边的所有建筑。仓库其实分为两部分,东面为**银行仓库,西面为四行储蓄会仓库,但一般均统称为四行仓库。
四行仓库外观
这里地处华界、租界的交界处,日军不便在此发动袭击。孙元良住在底层,仓库周围已经构筑了防御工事,张柏亭和战地记者曹聚仁住二楼,该师军官还曾经在四行仓库招待过外国记者,“陪他们上北站第一线去,他们承认我军防线很稳固,日方报道失实了。”直至闸北撤退前,司令部在四行仓库就再也没有移动,并且将其作为最后的阵地移交给第88师524团团附谢晋元和524团坚守。
10月26日,谢晋元率524团1营进驻四行仓库。
谢晋元
二
“八百壮士”的说法怎么来的?
在四天四夜的战斗中,四行孤军的人数都是一个谜。那么当时参与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孤军人数究竟有多少?而八百人的数字又是从何而来?
关于10月28日晚将伤员运出四行仓库的过程,1营营长杨瑞符在《孤军奋斗四日记》中有过这样的描述:
我当时嘱咐出外就医的士兵说:你们出去,有人问四行仓库究竟有多少人,你们就说有八百人,决不可说只有一营人,以免敌人知道我们的人数少而更加凶狠,后来轰传世界的八百孤军的数目,就是这样来的。我五二四团的团长本来是韩宪元,而今天一般人误称为谢团长,也就是在折八百的数目字而推测出来的。
按照杨瑞符的说法,八百壮士的说法是在28日晚伤员送出后,外界才得知的。但事实情况是,早在当晚伤员运出仓库前,报纸上就已经称四行孤军为八百壮士或八百孤军了。
四行孤军的事迹在10月28日的多份报纸上同时出现,《申报》《新闻报》《***》等都采用了中央社的报道:
闸北我军虽已于昨晨拂晓前大部安全撤退,但此非谓闸北已全无我军踪迹,盖我八十八师一营以上之忠勇将士八百余人,由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率领,尚在烈焰笼罩敌军四围中,以其最后一滴血,与最后一颗弹,向敌军索取应付之代价,正演出一幕惊天地泣鬼神可永垂青史而不朽之壮烈剧戏也。
稍后的《立报》《民报》提及孤军人数都未见变化。
《大美晚报》在28日的报道出现了150人和800人的两种表述。此外,《字林西报》《**报》《上海泰晤士报》的报道中,提及孤军人数表述分别为:“约150人”“超过300名”“最多可能有200至250人”。
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抵抗到最后
尽管中外报纸间说法各异,但可以确定的是,在26日晚孤军开始进驻仓库至27日,不断有英军来劝孤军放弃防守,尽早退入租界,但都遭到了谢晋元的婉言谢绝。因此可能在此交涉过程中,孤军为了起到震慑日军的效果,向来访英军透露了八百人的数目,而之后杨瑞符在嘱咐出送治疗的战士时也沿用了这个数字。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中央社记者冯有真在发稿时将人数改为八百人,所以报纸采用了八百壮士一说。
1938年8月20日,四行孤军写给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抗议信(上海市档案馆藏)
对于这两种说法,笔者认为都有很大可信度。从中外报纸的对比中可以发现,中文报纸报道的口径相对统一,大多是采用中央社27日电文中的800人这个数字,而外文报纸中从最少的40人到最多的500人,大多是报社记者现场估算得出。
在夸大四行孤军战绩的案例中,我们可以作多面解读。有些是民族斗争中的善意夸大,也有的是当事人的误记,他人的误读。从不同时期的误传来看,通过夸大孤军人数和歼灭敌人的数量,其主要目的还是增强四行孤军在战时对日军的威慑力,鼓舞全国抗战士气,以迷惑日军的手法,保护抗日后援人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