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组老照片拍摄于1879年前后,记录了北京的风土人情和城市景观,是中国摄影师黎芳的作品。晚清时期中国摄影师的技艺普遍较低,而黎芳是其中不可多见的佼佼者,堪与西方摄影师比肩。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称赞黎芳说:“有好的艺术修养,有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北京一条商业街。
北京的商业街。
北京作为天子之城,有其精致、壮丽的一面,比如优美的皇家园囿和街道上考究的门面,处处突显着与众不同。同时,也弥漫着一种落后、萧条的气氛,比如坑坑洼洼的土路和人们数百年没有改变的服饰。
北京一条商业街。
街道很窄,没什么人,显得很萧条。在此多说一句,晚清时期,北京已是百万人口的大都市。
北海周边的街景。
人们聚集在照相机两边,好奇地围观。拍照活动在当年确实罕见。
西苑的金鳌牌坊。
经过金鳌牌坊走上那座桥,向左看是中海,向右看是北海。在这座皇家园囿的角落,我们看到破败的一幕。路面还是土路,墙壁已经大块脱落,这有损皇家的体面。大概慈禧太后和皇上不会到此游览。
东交民巷一景。
我们面前的这条小水沟,你知道是什么吗?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御河,流经皇城的御河。
金山宝藏寺内退休太监的住所。
清朝很多宫廷太监退休以后,就到寺庙里养老,宝藏寺就是去处之一。他们常常为寺庙贡献香火钱,这才获得了退休之后在这里养老送终的资格。宝藏寺的墓地里也埋着很多太监,如刘承印、崔玉贵等。
通州,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码头。
通州是京杭大运河孕育的一座历史名镇,也是交通要冲和漕运仓储重地,河面上“扬波之橹,多于东溟之鱼;驰风之樯,繁于南山之笋”。镜头远处隐约可见燃灯塔,沿大运河北上的船舶只要看到此塔,就知道已经到了北京地界了。
英国公使威妥玛与听差。
威妥玛于1869年至1882年任英国驻华全权公使,1876年以马嘉理事件为名强迫清廷签订《烟台条约》,扩大英国在华的特权。他是个“中国通”,因发明用罗马字母标注汉语发音系统——威妥玛拼音——而著称。
白塔及其在北海里的倒影。
黑白老照片并没有呈现出这座皇家园囿的美丽,好在现在很多人都去过北海,设身处地地领略过那里的风景。“水面倒影着美丽的白塔”这一句,我从小就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