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有时会赏赐大臣每人一个猪肘子,为啥有些人出宫后就会扔了?

2020-07-16 15:32:30 作者: 乾隆有时会赏

现在一到了过节的时候,家里都会准备一桌子丰盛的饭菜,或者是去亲戚家里一起吃个饭。一年之中,主要是在过端午,重阳,国庆节的时候,亲人们聚集在一起吃饭说笑,气氛也是很融洽的。这些节日在古代的时候,人们过节的方式就不像现在这样简单了,他们都比较注重这些节日。因此也就出现了很多种过节的形式,还有在节日中送的礼品也是很精妙,比如说送猪肘子啊,香饼,扇子等等。据说,当时乾隆帝在过端午节的时候,过的就很是奢华,甚至还发明了新型的粽子,不过古代皇室大都生活过得很奢靡,当时乾隆过端午的场面就很气派,皇帝都是需要有排场的,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威严。

这位皇帝就是乾隆帝。他是历史上知名度非常高的皇帝,清朝的史籍《啸亭续录》《清稗类钞》中全部记载了乾隆帝每逢过节都会宴请群臣,而且还会赏赐他们。可是乾隆帝赏赐的并不是什么珍宝,而是猪肘子。脂肪多的肉品,做出的菜会更香。所以当时的女真人很喜欢吃猪肉。现在的东北地区的“硬菜”大都是以猪肉为主,像锅包肉、猪肉炖粉条、溜肉段这些都是用猪肉做出来的。

南方的炒青菜里面都是青菜,而北方炒青菜中,一定会放一些猪肉。从这就能看出,北方人是很喜欢吃猪肉的。清朝的皇帝都把这个老祖宗的习惯继承下来了,喜欢住火炕吃猪肉。乾隆的一次除夕晚宴上,百分之七十的菜品,都是用猪肉做成。不止在家宴国宴上,能常常看到猪的身影,在皇家的祭祀仪式上,也是以猪肉为主的。

在整个清朝,要是比起吃肉来,纪昀纪晓岚称第二,就没人敢称第一,他能就着一壶茶吃下十斤肉。据《啸亭续录》《清稗类钞》等清朝史料记载,清朝皇帝逢年过节都会赏赐给亲近大臣和侍卫一些猪肉,但是大臣们嘴上山呼万岁谢恩,心里却在叫苦不迭。又一次乾隆赏给每位大臣一个猪肘子,结果大家一出宫门,就把那些猪肘子全都扔了——不是扔在路边垃圾堆里,而是扔进了纪晓岚的轿子里。纪晓岚回家下轿的时候,满身油腻,脚地下全是猪骨头——那些肘子被他一个人啃光了。纪晓岚有多能吃肉咱们暂且不提,因为很多人都会感到奇怪:猪肘子可是好肉呀,特别是乾隆皇帝钦赐的,这可是无上光荣呀,这些大臣怎么一出宫门就扔了呢?

这种猪肉,叫福肉,也叫胙肉,虽然名字挺好听,其实就是白水煮肉,不放一点佐料的,不仅不放佐料,而且肉也没有煮熟,是半生不熟的。当时的清朝是由满族统治,满族崇奉萨满教,我们现在打游戏的时候会选萨满,给人的感觉就是挺神秘,它的祭神仪式也很繁琐,我简单的说一下,就是分两步,一步是跳大神,一步是祭祀。说到祭祀,就需要贡品,这种贡品就有胙肉,仪式进行中还要把这些肉分给王公大臣们吃。一方面是祈福,另一方面是不忘前辈人的辛苦,比如《延禧攻略》中就有皇帝赏赐胙肉的情况,当时的王公大臣们,还有侍卫,都是皱着眉头,难以下咽。

清朝祭祀时所使用的猪肉实则只是用白开水煮熟肉面之后,里面依旧是血红的生肉。而且没有任何调料玷污的猪肉才能用来祭祀天地和祖先,而当祭祀活动结束之后,皇帝便会将祭祀所用的所有物品分给宠爱的大臣,这是一种十分荣幸的时刻。但是对于这些养尊处优的臣子来说,食用这种外半生不熟且寡淡无味的猪肉,实在是难以下咽。而且作为祭祀所用的猪肉,必须是上好的肉面,换句话说,就是有肉皮的肥肉(也可以认为是五花肉)。这些油腻寡淡的肥肉基本上处于全生的状态。别说这些平时锦衣玉食的朝中大臣难以下咽,就是常年吃不到肉的普通老百姓怕是也吃不下这肉。

于是很多聪明的侍卫就想出拉一个办法:悄悄地在怀里揣一打糯米纸(也有用牛皮纸的),这纸已经用咸盐酱油十三香反复浸泡晾干,用这样的纸包着肉来吃,热乎乎的肉浸润了纸中的调味品,自然别有一番风味。但是大臣们的袖子里、靴子里都装着奏折和银票,要是也装这样的纸,那么皇帝在看奏折的时候,就会感到很奇怪:这些人是在厨房里给朕写奏折吗?怎么全是麻婆豆腐味?

其实这个胙肉在我们现如今很多地方都还存在,同样也是用来祭祖用的,但是现在人祭祖完之后会重新烹饪一下再食用。因此在乾隆赏赐大臣吃肉的时候,大臣也是非常难以下咽的,不想要都是正常的表现,但是绝对不能表现出来,否则就是对先祖对赏赐者的不尊重。要知道雍正是故意考验乾隆的,因为当时已经决定立乾隆为太子了,所以在场的大臣也都心知肚明,乾隆说实话在孝顺这方面其实是值得借鉴的,继位之后,时常感恩于祖父和父亲,尤其是雍正的白水煮肉一事,更是对乾隆的良苦用心,以至于乾隆将这事当作是非常好、非常有褒奖意义的一件事,这样做既可以表达自己祭祖的诚心,又可以让大家不忘初心。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