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献表投降后,司马昭本欲斩草除根,为何最终却让其得到善终?

2020-07-23 21:07:23 作者: 刘禅献表投降

《西门行》诗云:“夫为乐,为乐当及时”,及时行乐的确是一种人生智慧,却不适用于所有人、所有情况。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要预见、规划未来,制定紧急情况的应对计划。普通人是如此,君王就更不应只注重“及时行乐”,不然很容易成为亡国之君,沦为千古笑谈。

论《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想必大家一时难以尽数列出。比如雄踞一方的曹操、孙权、刘备三人自然是枭雄,关羽、张飞、赵云、张辽、太史慈等人是猛将,诸葛亮、郭嘉、鲁肃等运筹帷幄的谋士,自然也是人人称赞的英雄。

但若是提到最草包的人物,提名最高的应该就是刘禅了。他被后世评为“庸常之君”,“懦弱”的他,若是听到这个称呼倒也不必觉得委屈。

▲刘备称帝剧照

蜀汉后主刘禅在历史上并不是正面角色。与他相关最著名的两个故事一是赵云长坂坡相救,二是“扶不起的阿斗”。

《三国演义》更是对刘禅丝毫没有手下留情,极尽笔墨之能事突出其无能,仿佛蜀国只靠诸葛亮一力支撑。孔明去世后,蜀国迅速倾覆。

书中最后,刘禅自开门投诚,更让人为刘备、诸葛亮感到不值。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托孤白帝城后去世。五月,刘禅在成都继位称帝。

根据刘备遗诏,由丞相诸葛亮辅政。为不负刘备之托,诸葛亮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出师表》中细细的殷勤叮咛中就能看出,诸葛亮实在没少为这位后主操心。可事实上,在历史上刘禅并没有这么无能。

▲诸葛亮塑像

在诸葛亮去世后,他守住了蜀国30年,比诸葛亮实际掌权的时间还要久。

独掌朝政前期,他虽不算励精图治,但也是个守成之主:重用姜维,接受曹魏名将夏侯霸投降等。只是到了后期,他过于宠幸宦官黄皓,以致姜维都要对黄皓退避三舍。在钟会屯兵边境的关键时刻,他听信黄皓谗言,以致蜀汉群臣皆不知此事。

▲刘禅出降剧照

说起刘禅此人,缺点真是各有各的精彩之处,但论他的优点恐怕就是因为懦弱衍生出来的“进退之道”。

这一方面表现在他用人不疑,能够让每个臣子在合适的地方展现才华,这也是他能坚守蜀中30年的重要原因;

然而深明“进退之道”也让刘禅在邓艾攻城时,毫无抵抗也毫无气节地开城投降,余生从未想过复兴蜀汉。

罗贯中就在《三国演义》中感叹:“五十四州王霸业,等闲抛弃属他人。”

刘禅献表投降后定居洛阳,大名鼎鼎的野心家司马昭为试探刘禅是否真心归降,于是在一次酒会上询问刘禅,是否思念故国,刘禅连酒都没擦干净便答到:“此间乐,不思蜀”。

刘禅自此传为千古笑谈,“乐不思蜀”流传开来,成为讥讽一个人只看得到眼前快乐,毫无长远目光的词语。至于刘禅是真的乐在其中,还是苟且偷生,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只是,刘禅听出了司马昭的弦外之音,因此他做了另一件事来保全性命。

▲司马昭剧照

刘禅也并不笨,他这么做只是为了保命。

为了彻底打消司马昭野心,刘禅在洛阳府自己所住的府邸前挂了一个牌匾,上书“中山寨”,这三个字倒过来念就是“在山中”,这是刘禅在向司马昭传递,自己绝不会起兵闹事的信息。

最开始司马昭手下都不很懂其用意,然而司马昭对这个府名甚是满意,

原本想要对刘禅斩草除根、赶尽杀绝的司马昭立即放下戒心,并决定从此放刘禅一条生路。

▲刘禅少年剧照

《礼记》有言:“国君死社稷”,指国君应当为保卫社稷而死,是一种很有气节的殉国方式。历史上很多统治者都践行了这一点,例如吴王夫差、金末帝完颜承麟等。刘禅此举虽毫无志气可言,但能为保命来说也不是不可理解。

这位曾被诸葛亮称赞“天资仁敏,爱德下士”的皇帝,晚年安于做一名县公,安乐地度过了余生。

▲刘禅墓近照

对比于同样被俘的李煜,国破人亡后才取得了惊人的诗词成就,写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凄婉词句。也许这些诗词是导致李煜不能善终的重要原因。

而刘禅用“中山寨”三个人打破司马昭顾虑,不能不说也是个聪明人,只可惜他的聪明并没有完全用对地方。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明代对于皇帝的要求。历史上大部分国家的君主都是这么做的。刘禅作为诸多君主中独树一帜的存在,他懦弱,但他心无害戾;他并不是大才,却也并非庸才。最后他走上了享乐之路,或许这就是最适合他的结局了。也许,我们也不该被所谓“成功”定义,选择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谁又能说你没有成功呢?

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