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进贡臭掉了的鲥鱼,却被明朝皇帝当成至宝,吃得津津有味

2020-07-26 23:18:41 作者: 地方进贡臭掉

晚唐诗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中写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讲唐玄宗因为宠爱杨贵妃,于是便派人从南方千里运输荔枝到长安供她品尝。后人对这首诗的解读,大多是以为唐玄宗荒淫好色,杨贵妃恃宠而骄,因此才有千里运荔枝讨妃子一笑的举动。事实上,历史上比唐玄宗荒诞多了的行为都有。

在明朝的时候,江南地区盛产一种珍稀鱼类,叫鲥鱼。张爱玲说人生有三大遗憾,其中有一个是恨鲥鱼多刺,就是指这种鱼类。当地大臣为了表现对皇帝的忠臣,于是便千里迢迢从江南把鱼运到北京供皇帝品尝。鲥鱼虽然味美,但不易保存,一出水就死,古代又不像现代有那么好的“冷链”技术,能一直保持食物的鲜味,于是鲥鱼到了北京就成了臭鱼。

明人沈德符在他的《万历野获编》中就详细记载了鲥鱼进贡的情形。

其最急冰鲜,则尚膳监之鲜梅、枇杷、鲋鱼等。然诸味尚可稍迟,惟鲜鲋则以五月十五日进鲜于孝陵,始开船,限定六月末旬到京,以七月初一荐太庙,然后供御膳。其般昼夜前征,所至求冰易换,急如星火。然实不用冰,惟折干而行,其鱼皆臭秽不可向迩。余于夏月北上,曾附其舟,几欲呕死。

南方进贡的物品中,最需要保鲜的当属尚膳监的生鲜,而又以鲥鱼的保鲜最紧急。鲥鱼一出水就死,但从进贡的鲥鱼却要在路上耽误一个多月才能到北京供给御膳房。如果运输的时候能够用冰保鲜,味道倒也不至于坏了,但是运输过程中实际上是没有用冰的,因此鲥鱼到达北京时几乎已经臭了。

御膳房的大厨们看到运来的鲥鱼都臭了,也不能明说,就只好加各种料进去,将好生生的“原味”变成了大杂烩。

其鱼到京,始洗刷进充玉食,上颁赐阁部大臣及经筵日讲词臣。贵珰辈杂调鸡豕笋菹,以乱其气,用银沙锣饷遗近臣,侈为珍味,然实不堪下箸。

最恐怖的事情是,在北京的皇帝大臣们只是听闻鲥鱼味道鲜美,事实上都是没吃过鲥鱼的,因此他们也没法辨别出鲥鱼真正的味道如何,于是将臭鱼当成佳肴品尝,并以诗酒助兴。

宣宗御文华殿,召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金幼孜,特赐鲥鱼醇酒,加赐御制诗,有“乐有嘉鱼”之句,士奇等沾醉献和章。

在明朝的时候还有一件趣谈,当时在北京的大太监因为吃的都是“特殊加工”处理好的鲥鱼,后来他有机会来到南方,当时的官员们为了讨好他就请他品尝新鲜打捞出来的鲥鱼,结果他还质疑人家是骗他。

鲥鱼虽然变了质,但皇帝依然还是很重视鲥鱼的进贡,他们将能品尝到鲥鱼看到是天下和平,臣民归心的一种象征。在嘉靖朝,有一位官员曾经因为自己司牧的地区出现灾害,就向嘉靖皇帝上疏请求免去鲥鱼的进贡,结果不仅没有免去鲥鱼的进贡,还被嘉靖皇帝免职。

鲥鱼进贡到了清朝以后依然在进行,但由于明朝的经验,在鲥鱼的运输方式上进行了改进,由水路运输变成陆路运输,虽然保证了鲥鱼的新鲜程度,所耗成本却更大。康熙二十二年,山东按察司参议张能麟上疏请求免去鲋鱼进贡,里面提到了运输鲥鱼所需要花费的巨大人力物力。

窃计鲥产于江南之扬子江,达于京师,二千五百余里。进贡之员,每三十里立一塘,竖立旗杆,日则悬旌,夜则悬灯,通计备马三千余匹,夫数十人...昼夜奔忙,惟恐一时马蹶,致干重谴。

运输一次鲥鱼,需要动用数十员劳力、数千匹马匹,昼夜不停,日夜奔驰,沿途的官员还要提供协助,这其中耗费的成本不难想象。鉴于此,康熙皇帝于是下诏免除了鲥鱼的进贡。

鲥鱼的进贡停止了,但百姓因此所受的苦却没有减轻。从地方进贡东西到朝廷,这个成本不可能由皇帝内帑出,也不能由各地官府出,只能分摊给百姓,为进贡鲥鱼而加征的赋税叫“为办鲥鱼折价银”。康熙二十年虽然停止了鲥鱼的进贡,但直到乾隆皇帝时才作为一种恩典,宣布彻底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