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就是三国志和魏略这两本史书对三顾茅庐的看法相反,那你也可以说你相信三国志啊,相信三顾茅庐是真的。但是,不止一本史书说这三顾茅庐是个伪命题啊。咱们继续往下看。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刚才那本注引的作者,裴松之还说:“《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大白话的意思就是“哥不是胡说八道的,还有一本史书《九州春秋》也是这么说的。”
《九州春秋》呢,是西晋司马彪写的从东汉光武帝到建安时期汉朝结束的一段历史,裴松之这样说啊,也就是说这条记载还不是“孤证”。孤是孤独的孤,孤证嘛,意思就是只有你一个人这么认为,太单薄了,再没有别的证据了。
历史学里面有一条常识,那就是“孤证不立”,但偏偏这条不是孤证,麻烦就此形成。
尽管裴松之接着还写了:“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此,亦良为可怪。”就是说,我看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有三顾草庐这回事,并不是诸葛亮先去见的刘备,这已经很明了,虽然有这两个不同的说法,但是为什么会和孔明说的有这么大冲突,确实很奇怪,以此来表明他自己并不相信这个记载,但毕竟还是存在了一个相当有竞争力的“另一种说法”。后世对“三顾茅庐”的怀疑基本上都是从这一条记载展开。
这里有几个关键点,咱们要着重说一下,就说与正史提出另外一种说法的《魏略》的记载来源是什么?是事实吗?可信吗?
那么《魏略》的记载又是来源于哪里呢?这本书是当代的史事记录,是当时曹魏的鱼豢写的,诸葛亮去见刘备,毛遂自荐这件事发生的时候,他已经在写《魏略》这本书了,所以他的来源就是当时的所见所闻,就像如今的记者记录每天发生的事情一样。在《前出师表》还没有问世之前,他已经动手编撰《魏略》,写下了诸葛亮去见刘备之事。其记事自比《三国志》为可靠。陈寿是比诸葛亮小五十多岁的后生小子,在七八十年前是否有三顾茅庐.一事,除了《前出师表》一文之外,他提不出任何旁证。
但话说到这问题就来了,那诸葛亮为何要编这个三顾茅庐的故事呢呢?他有说假话的理由吗?说起来还真是另有隐情。诸葛亮虽为刘备设计了联吴抗曹的策略,但诸葛亮的内心有隐痛。他自己心里明白,虽然刘备嘴里说得好听“吾得孔明,如鱼得水”。但在实际行动中,刘备对他并没有言听计从,他呕心沥血所设计的建国蓝图也没有受到尊重,关羽失了荆州就等于说诸葛亮当年隆中对那一套规划和策略破产了,再加上关羽刚甫自用失了荆州,被东吴所杀,刘备却以为关羽报仇之名出兵东吴,致使西蜀与东吴的关系彻底破裂,这与诸葛亮的策略是相悖的。等到刘备大败而回在白帝城托孤之时,他心里明白,蜀汉建国的大计划已被刘备自己一手断送。但这又有什么办法?诸葛亮在向扶不起的刘阿斗上《前出师表》的时候,不能不想起刘备不听劝告一意孤行的往事。为防患于未然,于是就向阿斗编造出一套“三顾茅庐”的故事来,说明你爸爸对我是如何尊重,你的本领远远赶不上你的爸爸,那就更不能不听我的话。可见诸葛亮为了争取北伐胜利,后方又不出乱子,苦心孤诣地想尽了办法,包括对阿斗编造出一些假话。
成都武侯祠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场秀,现在咱们总结当年的事实是,诸葛亮在曹操雄师即刻南下,刘备及其事业正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诸葛亮毅然摒弃等待观望,主动出山投奔刘备。而且如果是在赤壁之战后才去投奔刘备,他的前途命运也将变化。失去在重大危机时显示才干机会,则难以巩固最初工作基础与地位,那么他是否会被刘备集团中途遗弃,或者这么说,他的政治军事前途能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很难作出预测。因此,说诸葛亮当年是毛遂自荐主动去见的刘备,三顾茅庐是诸葛亮自编自导自演的作秀,哄后主刘禅支持他北伐罢了。
说到这,诸葛亮精明贤达,忠臣良相,用兵如神的光辉形象似乎不再那么高大上了,一代完人诸葛亮竟然自编故事抬高身价,真是让人大跌眼镜啊,但是仔细一想,会不会有另一种可能性呢?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记录这件事是有误的,或另有隐情的,对于三顾茅庐的质疑和猜测都是从这两个记录来的,这些记录又是被裴松之作为资料补充在《三国志》记载的这段史实旁边的,并且裴松之说,人孔明先生自己也说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就说明不是诸葛亮先见的刘备,他自己并不相信这个故事的记载,但毕竟还是存在了一个相当有竞争力的“另一种说法”,就记录下来,让后人自己论证吧。很显然裴松之也没认为《魏略》记载的就是事实。
其次,这,《魏略》“成书于《三国志》之前,系当代人实录当代事,颇为可信。”按裴松之《三国志注》引用《魏略》记载的史料共有169条,只有6条记载纯属蜀国的事情。其中有一条说:刘备在徐州时突遭曹操袭击,刘备弃家逃走,时年数岁的刘禅随他人跑到汉中被卖刘姓人家。主人收禅为养子,还为其娶妻,生了一个儿子。直到刘备得益州后,几经辗转,刘禅才和刘备团聚,乃立为太子。裴松之征引多方面史料,证明刘禅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出生于荆州。刘备虽屡次败亡,但从未与刘禅失散过。随后指出,《魏略》这一记载纯属“妄说” 。
所以,从《魏略》记载中不难看出,鱼豢对蜀国的情况是非常生疏的,不仅知之甚少,而且错误百出。因为鱼豢的主要活动时期和《魏略》的写作时间正是魏蜀两国交锋对.垒,关山隔绝,互不交通之时。鱼豢要想在《魏略》中涉及蜀国情形,看来只能靠几经转手的“马路消息”或者“敌国传闻”了。这样,《魏略》关于诸葛亮主动登门求见刘备的错误记载也就难免了。
反而呢,陈寿的《三国志》关于刘备“三顾茅庐”的说法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