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将自己毕生的才华贡献于秦国,但是最后的下场却让人感到心寒

2020-07-27 14:29:56 作者: 他们将自己毕

秦国能统一天下其实不一定全部都是国君的功劳,而丞相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商鞅在秦国变法,奠定了秦国的走势;张仪在秦国任相,以连横瓦解了六国合纵锁秦;范雎在秦国剪出四贵,并且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吕不韦在秦国任相,稳定了主少国疑的情势;李斯在秦国任相,奠定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在秦国历代丞相中他们五人人功不可没,但是他们的下场却不是那么尽人意。商鞅惨遭车裂、张仪被逼走、范雎抑郁而终、吕不韦被逼自尽、李斯被腰斩。他们都将自己毕生的才华全部贡献给了秦国,他们也都不是秦国人,为了秦国的统一呕心沥血的,结果最后却落到了如此结局。难道真的是秦国刻薄寡恩吗?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会这样。

商鞅-奠定秦法,惨遭车裂

商鞅在秦国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商鞅和秦孝公两人的君臣关系也是最铁的,胸怀大志的秦孝公立主商鞅变法。甚至为了商鞅变法能成功,就差杀太子祭奠新法,最终在众人的劝阻下才放过太子,但是让太子师和太子傅承担太子所犯之法。为了响应一个外人的变法,将皇亲国戚和秦国贵族都得罪了,这就是秦孝公的魄力。

但是商鞅也用变法的成果来回报了秦孝公,变法的成功无疑都是巨大的,他让秦国从一个弱国慢慢的走向了七雄,并且慢慢的统一了天下。但是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就开始了打击商鞅,秦惠文王在贵族们的建议下车裂了商鞅,但是却未废除新法,所以从这里就能肯定新法的地位。商鞅的死是必然的结果,他的无情导致自己秦国树敌无数,而秦孝公一死商鞅的结局也就是像命中注定的一样。

张仪-朝秦暮楚,晚景凄凉

张仪两度担任秦国的宰相,在秦惠文王时期山东六国合纵锁秦,当时的秦国前途一片昏暗,而此时的张仪来到了秦国为秦惠文王指点迷津。张仪的建议就是连横,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来慢慢的分解六国,积羽沉舟早晚有一天会让六国彻底的决裂。而张仪也一直在秦楚之间来回奔跑,两度诓骗了楚怀王,让楚国彻底背离合纵。

张仪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他避免了六国合纵锁秦,而且也挑起了六国之间的内乱,给秦国带来了发展的机会。但是秦惠文王死了,而新继位的秦武王也是崇尚武力的,秦武王对张仪这种游说之术不感兴趣。此时的张仪深恐自己会重蹈商鞅覆辙,于是就用计逃离了秦国,回到了魏国。张仪最后是因为自己看透了秦武王,所以才得以逃生,如若不然恐怕就是下一个商鞅。

范雎-及时退出,晚景凄凉

范雎对秦昭襄王的重要性就可以说是汉之张良,早年的秦昭襄王一直笼罩在宣太后和以丞相魏冉为首的四贵的阴影下,以至于只闻有太后不知有君。但是范雎来到秦国之后,开始慢慢的帮秦昭襄王废除太后,剪出四贵,解决了秦国内政的隐患。之后为秦国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开始步步蚕食三晋,并且以反间计助秦国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

此时的秦昭襄王对范雎可以说是特别的宠信,倾举国之力帮助他必死了仇家魏齐,并且赦免了他的举荐连坐罪。秦法被举荐人犯罪那么举荐人也要连同问罪,而他举荐的郑安平投降赵国、王稽私通楚国,按理来说这都是死罪,然而秦昭襄王还亲自下令避免了他的连坐罪。但是此时的范雎自己深恐被连带,于是就辞去了相位,回自己的封地去安度晚年,但是也在抑郁中病死。

吕不韦-功高盖主,被逼自尽

吕不韦对秦国的贡献最大的就是安定国家,在当时秦国两年死了三个皇帝的时候,在嬴政年少继伟主少国疑的时候,当时的吕不韦硬是将秦国国内的局势稳定了下来,并且还慢慢的恢复到秦昭襄王初期的水平。原本吕不韦在赵国初见嬴异人的时候,自己就开始谋划着如何让嬴异人继位。

而当嬴异人回国继位之后,没过多久就死了,而自己又开始辅佐年少的嬴政。在当时六国虎视眈眈的情况下,硬是稳定了秦国的国势,并且将政权换政给秦始皇。但是自己却因为和赵姬之间的事情,导致了他和秦始皇关系的决裂。而当秦始皇把他赶回封地的时候,当时各诸侯国纷纷请吕不韦出出仕,然而秦始皇就写了一封信,责令吕不韦赶到蜀地去居住。吕不韦在看透秦始皇的时候,自己也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喝鸩酒自杀了。

李斯-权欲熏心,惨遭腰斩

李斯原本只是吕不韦的门客,但是之后被秦始皇任用为客卿。当时的李斯提出了用金钱收买六国的权臣,来离间六国君臣。当秦国此时一切走向正规的时候,秦始皇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此事无疑是自毁长城。李斯知道后就写了一封震耳欲聋的《谏逐客书》硬是让秦始皇改变的决定。在秦国统一天下之后,李斯还颁布了一系列的政治策略,奠定了中国封建王朝体系,也正是之后的百代都行秦政策。

然而秦始皇死后,权欲熏心的李斯妄图辅佐胡亥让周公辅世的情况再次出现,自己成为匡扶秦朝的权臣。于是这种情况下选择了和赵高校诏,逼死了扶苏立胡亥为二世。但是李斯低估了赵高,之后的赵高就开始一步步的将李斯退到了深渊,直到秦二世宣布腰斩李斯。此时的李斯也恍然醒悟,原来一切都是赵高的布局,而自己也成了赵高的猎物。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