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策划、监制:袁载誉;文案:兔子先生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提起少数民族,总少不了一个形容词:神秘。尤其是贵州的苗族,围绕在这个民族身上的传说和猜测数不胜数,有人说,苗族能有巫术让人起死回生,能让村落每家每户保持一男一女的生子规律,还有一些独特的医药偏方……
听起来似乎很玄乎,而这些“独门偏方”似乎都有蝎子参与。
电视剧中,每每蝎子出现,往往也伴随着苗族背景人物出境,苗族在影视剧中是一个善用“蝎子”的神秘民族?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那么在现实中,苗族有哪些关于“蝎子”的文化呢?
苗族蛊文化
苗族是中国历史比较悠久的民族之一,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正史、野史都对苗族进行过记载,苗族在古代有多种称谓,比如:三苗、有苗或者苗民。苗族一直以来给人神秘、严肃、奇异的印象,多半是离不开“蛊文化”的影响,也就是巫术之一的“蛊毒”。
至今,许多人听到苗族就会联想到“蛊毒”。而听到“蛊”总是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关于巫蛊的分类,洪迈的《夷坚志》里曾有描述:“古籍记述或民间传说的蛊的种类有许多,如水蛊、羊蛊、鱼蛊、牛蛊……”,但是在苗族地区经常听说的蛊主要有蜈蚣蛊、蛇蛊和蝎子蛊。
蛊毒的制作是一个漫长又残酷的过程。首先将搜集到的许多剧毒生物聚集在一起,例如蛇、蜈蚣、蝎子等等,然后把它们放入一个容器中,任由其互相残杀吞噬。清代王筠《说文句读》里也曾有描写:“苗人行蛊者,聚诸毒虫于一器巾,互相啄食,所余一虫即为蛊矣。”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最后一个存活下来的动物,就会被冠名为“蛊”,如果最后剩下的是蛇,那么就是“蛇蛊”,如果最后剩下的是蜈蚣,就是“蜈蚣蛊”,如果是蝎子,那就是“蝎子蛊”。
关于蛊的作用,宋代郑樵在《通志·六书略》中描写到:“造蛊之法,以百虫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为蛊,用以杀人。”很多时候,蓄蛊并非简单的“损人”,更重要的是为了“利己”。
比如就有史书证明蓄蛊是有利益的:“……因食入人腹,食其五藏,死则其产移入蛊主之家。”说明蛊会在被投蛊之人死后,将其财产转移至投蛊之人,很多人也因此发家致富。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养蛊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诸多风险,例如《太平御览》云:“……三年不杀他人,则蓄者自钟其弊。”也就是说,养蛊之人若三年内未杀人,蛊就会反噬到主人身上。
虽说如今“蛊术”更多被当作神秘的传说,但这个由蝎子引出的苗族文化也有它曾存在的意义,也见证着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变迁。
巫术已经被认定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文化现象,从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开始研究巫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无法透彻认识复杂多变的事物的本质,因此,人们借助于巫术,可以说巫术的思维几乎影响了他们的所有生产生活。
蝎子酒文化
蝎子酒是好客的苗家招待朋友的上品。据《本草纲目》记载,蝎子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对口眼斜歪、风湿、肩周炎等有良好治疗效果。
蝎子酒一般选用蝎子作主料,加以灵芝酒为辅料,蝎子要选用五至六厘米长的健壮活蝎子,与酒的重量比一般为15:500。经过挑选材料、清洗后,开始浸泡,浸泡时间不得少于7天。
选材之严格、制作耗时之久,亦是关键步骤。
苗族的药材多且奇,蝎子泡酒作药用不是没有道理。蝎子酒含有人体所需要的22种氨基酸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和牛黄酸等,不仅老少皆宜,还没有任何副作用。除了口服能强身健体,提高人体免疫力,保护神经系统和心脑血管,外擦还能活络经脉,有效治疗跌打损伤。
对于苗族人来说,蝎子酒是招待贵客的上品,而不少外地游客远道而来,也是为了寻访这些珍贵的药材。
蝎子纹身
苗族是一个充满原生态气息的民族,说到苗族,似乎很容易将其与蝎子联系起来。苗族的刺绣很出名,而区别于其他刺绣的就是苗族刺绣的独特图案。刺绣似乎一般是女子的手工活,而对于男子来说,纹身更能展现其性格和信念。
在苗族人眼中,蝎子的纹身代表着护身符和辟邪物,寓意能帮助主人避开危险。不仅如此,在苗族文化里,蝎子还是力量和坚韧的化身。因此很多苗族男性都喜欢将蝎子纹在身上,象征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蝎子只是苗族文化里的一小部分,它不仅引出了苗族的药材文化和传统信仰,也代表了人们的意识进步。蝎子文化不仅是苗族的文化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留下的值得研究的历史瑰宝。
参考文献
《苗族巫文化研究》,吴明林,重庆大学
《夷坚志》,洪迈
《说文句读》,王筠
《通志·六书略》,郑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