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先进科技的古人是如何治理洪水的?古人的智慧真的不容忽视

2020-07-28 18:56:15 作者: 没有先进科技

古代的洪水预报方法,要远比我们想的要多。

我国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报汛制度”。自秦朝开始,朝廷就要求地方政府在汛期,要定时向中央朝廷汇报所辖地区的水量变化,《秦律?田律》载:“稼已生后而雨,亦辄言雨少多”,即在庄稼生长期时,地方官就要定时向朝廷汇报所辖地区的河流水文变化。至宋代,随着“报汛制度”趋于完备,此时朝廷规定在整个汛期,地方主官必须坚守岗位,需随时报汛。而位于黄河、汴河等河流两岸的地方主官,更需兼任本地的“河堤使”,需常驻防洪堤,一旦有变,就需立刻向朝廷汇报。如若发生汛情,并造成重大损失的,而在此前,地方官员却没有上报中央朝廷的,则该官员最高会被判处死刑。

而为了让地方政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汛情告知中央政府,历代都会在各地设置报汛驿站,由此发出的信息,被称为“水报”,“水报”的重要性与战时的“兵报”一般无二,一旦发出,各地需全力配合,不得有半点的懈怠,刻意阻拦者将被严惩。

至于“水报”的投递方式,则根据汛情的发展情况,及所处的位置来进行决定。首先,如若汛情不是很紧急,强度不是很大,则会利用“羊报”来进行汛期的传递。所谓“羊报”,就是由送信人乘着充气羊皮筏,顺流而下,然后在途中将刻有水位信息的水签,扔到河中。之后,下游各段的防汛守卒就会在缓流处收集这种水签,就这样一段一段的直至传到京师中。此外,在传至京师途中,各地在接到这个水签后,其地方官也可根据水签提供的水险程度,迅速做好抗洪、抢险、救灾等各项准备。

其次,如若汛期很紧急,随时会造成更大危害时,则就会利用“马报”来进行汛情的传递。所谓“马报” ,就是送信人乘快马报汛,当时为了让汛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让中央朝廷所知,朝廷就在沿河县份备足能日行百里的良马,方便送信人的骑乘。此后,一旦出现河水陡涨,送信人就会骑着快马,带着写有水文信息的黄绢急送京师,中间不会停歇,一到驿站,换个送信人就继续走,站站相传,直至京师。同时,送信途中,送信人还会通知下游地区的官府,让他们加紧加固堤防、疏散人口。

此外,在明清时期,传递汛情除了依靠“羊报”、“马报”外,还执行着一套由明治河专家潘季驯所总结的更为有效可行的传递方法,那就是利用眼睛和声音来进行传递。彼时,一旦出现汛情,坚守在最前线的人们,就会立即悬旗、挂灯、敲锣,发出紧急抢救信号,通知下游百姓,之后下游百姓也会如此操作,直至京师。

最后,为了确保在汛情到来之时,各地官员能够全心全意对待,及做好防洪的准备,历代朝廷都将官员防洪不力,及不及时维修堤防的惩处措施纳入到律法之中。

如唐代《唐律疏议》定:

就是如若在汛期到来前,地方官员还未修改防洪堤,则要被杖打七十;若造成百姓伤亡,或是财产损失的,则以贪污罪论处;若在防洪时,没有作出充足准备,比如刚造桥的地方没造,该有的船只没有的,则杖打七十。

再如金代《河防令》定:在“六月初至八月终”期间,沿河府县官员必须轮流在沿河驻守,一旦有河水上涨的情况,就需立刻上报,不得延误,违者严惩。同时,为防止出现地方官员防洪不力,致使百姓遭殃的情况,金廷每年都会在汛期前,派出官员“兼行户、工部进”,在汛期到来之前沿河检查,继而督促沿河府县落实防汛规划措施,维修加固堤防。此后,回京的巡防官员需将巡视的情况如实上报中央朝廷,之后有功则赏,有过则罚。

其次是抗洪。

中国关于抗洪方法的记载,最早见于《礼记?月令》载:“季春之月……命司空曰,时雨将降,下水上腾。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导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西周时,人们就知道利用修防洪堤、开凿泄洪通道、分流江河水等方法来减轻洪水带来的灾害。

简单的说,我国古代的抗洪措施,主要采用疏浚与封堵这两种方法。

首先,是疏浚。在“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中,大禹成功治理洪水,其采用的方法就是疏浚。当时,黄河泛滥,中原地区发生了非常严重的洪水灾害,是民不聊生,而就在这时,禹临危受命,承担起来治理洪水的重责。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堵”为“疏”,采用“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或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可以快速通过;或开凿新的河道,将洪水从中原地区引入大海。最终在大禹的治理下,洪水问题被成功解决。

从“大禹治水”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疏浚的方法主要有二种:其一就是在洪水聚集之处,开挖出一条新的河道,将洪水引往非农田、人员聚集的地方。其二就是浚深、加宽和清理现有河道,让河道变得更宽,更深,继而减轻防洪堤的压力,同时让洪水可以加快通过,避免出现决堤。

其次是封堵。古人对于洪水的封堵,主要就是建造防洪堤。比如唐元和十四年(819年),广东潮州连降暴雨,致使河流水位猛涨,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此时,潮州刺史韩愈亲自冒雨出城勘察灾情,发现洪水从北面山上急速而来,他认为要想确保潮州百姓财产和生命安全,就必须在城北建造防洪堤。于是,在得出最佳的洪水解决方案后,他就以刺史的身份,下令全城百姓上城北筑堤防洪。此后,在韩愈身先士卒的带领下,经过潮州百姓的不懈努力,大堤得以筑成,洪水之危也得以解决。自此,潮州再无水患。

再如明代,明廷会在一些江河要处兴建大型的水闸,借此来控制水位,江河盛涨时下闸挡住洪水,潮退时则开闸排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