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先进科技的古人是如何治理洪水的?古人的智慧真的不容忽视

2020-07-28 18:56:15 作者: 没有先进科技

今时今日,最牵动人心的事件,除了防疫工作,就是正在江西、安徽等省市进行的抗洪工作,数万解放军在防洪堤上日以继日的进行着抗洪抢险救灾工作,不辞辛苦的为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努力着。

这里想说一句,你们辛苦了,祝凯旋归来。

洪水,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很频繁,也很普遍的自然灾害,以我国为例,我国约有35%的耕地、40%的人口和70%的工农业生产经常受到江河洪水的威胁,因洪水所造成的财产损失,位居各种自然灾害之首。

我国幅员辽阔,水网密布,拥有着长江、黄河、淮河、海河、辽河、珠江、松花江等七大水系,而因这七大水系多数都分布在南方,所以每年每到夏季,我国南方大部分省市都会降下暴雨,持续时间之长,强度之大,范围之广,是其他季节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每年夏季的这场大暴雨,往往会造成多地江河水位猛涨,山洪暴发,继而造成农作物大面积被淹没,百姓财产受损。

洪水一旦泛滥成灾,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农业、民生等领域都会造成非常巨大的影响,比如今年发生的洪水灾害,仅延安一地,截止7月26日18时,就有18.12万亩的农作物受损,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5.6亿元。

因此,正因洪水会给我国的农业、经济等带来致命性的伤害,所以我国历代都很重视抗洪工作。直至今日,现代的抗洪方法,主要是以泄量、分流、疏导和拦蓄洪水等为主,利用这些方法来减轻洪水所带来的灾害。

而虽说古今防汛抗洪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古人所采取的一些抗洪措施,却有许多值得我们当代人赞赏的地方。

古代的抗洪措施,主要集中在防洪、抗洪两个方面。

首先是防洪。

古人预防洪水的主要方法就是修建防洪堤,利用这个堤坝来阻挡洪水对于国家农业与经济的破坏。比如,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为预防洪水的侵袭,清廷就曾拨下巨款修筑了一条东起长江口金山卫,西至杭州,经钱塘、仁和、海宁、海盐、平湖、金山等六县的长达150多公里的海堤。为了能够抵挡高强度的洪水的袭击,清廷在这条海堤可是下足了本钱,该堤的堤身均以整块大石条砌成,或长六尺,宽厚二尺;或长五尺,宽厚一尺六。其高度,最高的有20层,最低的也有5层。

同时,该海堤的后方,清廷还专门挖了一条宽2丈左右的“备堤河”,以此来对洪水起消纳防范作用。而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清廷还在备堤河的内侧修建了一条高度为四尺到一丈二尺左右的“内土备堤”,其高度根据所在地的地势高低来决定,地势越低,备堤高度越高。可以说,这条海堤工程的设计是十分精妙的,其三重防护设计,可以很好的预防洪水对于农田、农作物的伤害。

其次,古人除了修建防洪堤来预防洪水的袭扰,还在洪水到来前的监测与预警方面作出了非常大的努力。为了能在洪水到来前,能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出合理的抗洪安排,比如转移民众和财产,在洪水即将到来的地方,或建防洪堤,或开凿泄洪通道等,古人是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监测预警设施。

首先,为提前知晓此地是否会发生洪水灾害,历代都十分重视对于水文状况的监测,为了准确的得知各地重要河流的水文状况,他们会在各河流的要处建造可以监测水文情况的水文站。比如始建于唐代,有着“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之称的“白鹤梁”,它就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古水文站。

白鹤梁是重庆涪陵城北长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梁,因相传唐代尔朱真人在此江边修炼,于此乘鹤仙去,故名“白鹤梁”。当时因“白鹤梁”的梁脊仅比长江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到3米,常年被淹没在水中的,只有在长江进入枯水期的时候,才会露出水面。所以,当时古人就根据白鹤梁露出水面的高度位置来确定长江的枯水水位。

到了唐代,为了更加准确的得知长江的枯水水位,唐廷便在白鹤梁上以“刻石记事”的方式来记录长江的枯水水位,刻“石鱼”来作为水文标记。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水位标记,它记录下了自764年后断续72个年份的长江枯水记录。此后,这种方法被历代朝廷所沿用。

至宋代,经过百年的发展,朝廷水文监测设施变得更加完善,技术手段也更加先进。此时,除了沿用唐代“刻石记事”的方法来记录水文情况,宋廷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水位观测制度。比如,当时宋廷为监测太湖流域的水文情况,就于宣和二年(1120年)在吴江县长桥垂虹亭旁立起了“水则碑”(古代的水尺),水则碑分为“左水则碑”和“右水则碑”,其中“左水则碑”用于记录历年的最高水位,“右水则碑”则用于记录一年中各旬、各月的最高水位。

当时,宋廷就是根据立于吴江的水则碑,来判断太湖流域附近的是否会发生特大洪水。“水则碑”碑文书:

当水位还是处于一划处时,无论高田低田都不会有受灾的威胁;快到两划时,极低田地就有受灾的危险;快到三划时,低田就有受灾的危险;快到四划时,下中田就有受灾的危险;快到五划时,上中田就有受灾的危险;快到六划时,高田就有受灾的危险;快到七划时,极高的田地就会有受灾的威胁。如若有一年洪水位特别高,都超出七划,则就会在在水则碑刻上:“该年水至此”。

此后,宋廷就会根据江河水在水则碑的变化来进行相应的抗洪准备,快要到哪个刻度,就进行哪方面的预防。

其次,在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洪水监测系统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预警系统,就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中央朝廷和地方政府知晓洪水即将到来的情况。对于这点,只能说古人真的很聪明,虽然他们的科技很落后,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快速的获得各地的汛情信息。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