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王莽的奇葩改革:一个时代的纠结强加在了一个人身上

2020-07-30 14:30:24 作者: 皇帝王莽的奇

赊贷,百姓祭祀、丧葬以及经营工商业,可以向政府借贷。

六筦,垄断酒、盐、铁三类暴利行业,垄断货币铸造这个最暴利行业,收取山泽税,再加上五均赊贷,合称六筦。

所谓六筦,实际上就是对汉武帝时期的国家垄断经济的系统化和制度化。

实际上,王莽这些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税收的问题,政府得有钱。

为了让政府更有钱,敢想敢干的王莽,当然要加税。

于是,新莽王朝在公元17年出台奴婢税,规定每养一个奴婢,要向政府交纳3600钱。这个税负比汉武帝的算缗令要更为暴力。

但是,王莽在折腾,国家在动荡,人民要起义,于是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接连不断,人祸又赶上了天灾,中原地区出现了大饥荒。

这个时候别说收税、收钱了,就是不花钱都难,新莽王朝遭遇了财政危机。

那么怎么办?

反腐啊!老百姓没钱了,就是有钱也收不上来了,但是当官的还是有钱的,那些贪官污吏也是帝国税基啊。

收其家所有财产五分之四以助边急。

那些当官的,被收走财富的80%,别说是反腐败,这就是明抢。

反腐,追求的目的得是吏治清正,但王莽反腐,却是为了钱。

公府士驰传天下,考覆贪饕,关吏告其将、奴婢告其主,冀以禁奸,而奸愈甚。

反腐败要轰轰烈烈,新莽王朝的反腐败更要轰轰烈烈,因为王莽最发愁的是无处可折腾。

于是,全国范围内反腐运动便拉开了序幕,吏告官、奴告主,社会秩序被搞乱了。所以说“冀以禁奸,而奸愈甚”。

外交改革

改名匈奴,王莽的改名已经走出国门,给官员改了名、给郡县改了名,王莽还得给匈奴改名。

因谕说改其号,号匈奴曰“恭奴”,单于曰“善于”,赐印绶。

匈奴人会听吗?王莽这不是欺负人吗?

但是,匈奴人还真听了,真改了名字。因为王莽给钱了,有钱能就能使匈奴改名字。

王莽得偿所愿,他给天下改名字的伟大事业正在前行。

单于贪莽金币,故曲听之,然寇盗如故。

要都是改名字这样的小事儿,还都好说,但是王莽可是要折腾大事的。

他要发展“华夷之辨”,就是要卑蛮夷而贵华夏。

王莽一改昭宣以来的羁縻政策,非要把西域各国的国王改称侯,简单说就是你们都是中原帝国的诸侯,所以就不要称王了、封你们做公侯。

这就不是花钱的问题了,于是西域各国攻杀西域都护,使得中原帝国难以在继续控制西域。

非但西域不满意,西南夷也不满意,于是兴兵叛乱。

西北得打仗、西南也得打仗,但王莽没有汉武帝的武功,他除了改名字,当真不会打仗。对外打仗,外行;对内打仗,也是外行。

王莽改革,不胜枚举,全方位、立体化,都不足以概括皇帝王莽的各种折腾。

所以,这里只能择其要者。

我们不禁要问,王莽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是一个有想象力的皇帝,更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皇帝,所以就要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天下万国,所以很奇葩。

并非如此。

王莽在“想象”着改革,但他不是自己一个人在“想象”。

王莽的背后还有一众儒家官僚,皇帝王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集团在作战。

他的种种奇葩改革和奇葩政策,也都是有据可查、有章可循的。

而这些根据和典章,就是儒家经典。

儒家暗流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这是汉宣帝教育太子的一段话。

作为一个实干的皇帝,汉宣帝瞧不上儒家、更瞧不上周政。他认为儒家和周政都是忽悠人的,“使人眩于名实”,是做不了事情的,“何足委任”。

但是,儒家却越做越强了。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的发展就已经不是汉家皇帝所能控制的了。

儒家,成为一股暗流。

汉武帝重用儒生,所以儒家学者逐渐登上了执政朝堂。

学儒术就能当官,当官的儒家还得重用儒生当官,这便是一个正反馈回路。

这个回路会越来越强,所以儒家垄断政治就在所难免。

汉武帝首建太学,所以学习儒家经典将会更容易,也会有更多的人学习儒家。

西汉太学

随着太学的不断壮大,汉帝国便培养了更多的儒家学者和儒家官僚、

多到什么程度?

已经多到了不是所有儒家精英都能当官的程度。

于是,儒家学者不仅居于庙堂之高,而且还要处江湖之远。

起初,太学的规模很小,但逐渐扩大,到了汉昭帝时期就是每年培养100名太学生,汉宣帝时期每年培养200名太学生,汉元帝时期就是每年培养1000名,汉成帝时期是每年3000名,王莽时期更彪悍,直接破万,达10800人。

子曰:过犹不及,就是这样,某种思想理念变得太彪悍,它就会过犹不及。

庞大的学校系统

光武帝刘秀也是一个书生,大军碾压,他不仅不跑,而且不知道从哪攒了万八千人到昆阳增援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