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更彪悍的是:光武帝还要“鲁班丝血五杀、单挑敌方水晶”。
带了3000人挖地道,杀进了42万莽军团的中心打仗,要实施什么斩首行动。
斩首行动没成功,但是刘秀却把42万莽军团给一举击溃了。
这就是莽新王朝的奇葩历史。
我们能够发现的是一个趋势是:逐渐儒化的大汉帝国及其一众精英,越来越执着经传本本、越来越迷信儒家教条,越来越理想主义,所以越来越不切实际。
儒家是讲故事的,他能够发挥统一思想的作用。
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儒家就发挥了这种意识形态的作用。
儒家能够凝聚天下人,天下人相信一套礼乐的故事。
儒家能够提供价值判断,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仁义给出了判断。
儒家能够为统治者提供辩护,皇帝制度、伦理秩序,儒家在帮着建构合法性。
但儒家这套故事不允许被教条主义,一旦教条了,那就是把儒家给玩坏了。
而其结果就是各种奇葩的骚操作。
一旦儒家被奉为圭臬,法家就会式微。
而法家是做事情的。
正如汉宣帝所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儒家可以用,但不能执着,政治是杂家,所以干事情必得霸王道杂之。而所谓霸王道杂之,主要就是法家。
执着于儒家教条,不是王莽一个人,而是一众儒家官僚和儒家知识精英。
而时代思变,但变不得法,归于儒家教条的变法就是各种奇葩改革。
王莽奇葩,是一个时代的纠结强加在了他一个人身上。
所以,很多看起来不正常的东西,就会出现。原因就是这些不正常的东西,在某种思想理念中都有出处,天下要按照理论去设计了。
但这种理论,究竟是对是错、是好是坏,谁也不知道。
成帝时期,天灾异象不断,于是丞相翟方进被烧死,因为天人感应,负责阴阳协调的丞相就得谢罪。
按照儒家理论说教,丞相会被烧死、以死谢罪。那继续发展下去,儒家理论说教就会烧到皇帝头上。
于是,公元8年,汉皇帝刘婴按照儒家经典的说教,把皇帝之位禅让给了王莽。
皇帝王莽的种种奇葩改革,都是儒家理论说教的实践,王莽不是凭空自己琢磨怎么样设计国家,而是在按照儒家经典去设计国家。
比如官制改革:
莽以《周官》、《王制》之文,置卒正、连率、大尹,职如太守。
比如礼乐改革:
莽意以为制定则天下自平,故锐思于地理,制礼,作乐,讲合《六经》之说。
其他诸如土地改革、币制改革以及外交改革,都是源自各种儒家经典的只言片语。
但是,在王莽及其一众儒家官僚眼中,这些只言片语就成了金科玉律。他们要按照这些金科玉律严格设计这个国家、这个天下。
王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不是一个人在奇葩。
人心思变
还得说到汉武帝。
为了能打败匈奴,汉武帝已经进行了剧烈的国家改革。
比如,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汉武帝实施了盐铁官营和货币垄断。
那么这个政策结果是什么呢?
老百姓可以种地、可以勉强生计,但却没有了发财的希望。
当然可以打仗当兵,跟秦制一样,立功封侯,但战争的风险指数太高,关键是武帝之后虽有战事,但已经大为减少了。
所以,普通人就没了出人头地和发财致富的希望。
没了希望,就会生出不满,虽然不至于造反,但会怨天尤人。
再如,为了加强皇帝权力,汉武帝设置了内朝,削弱丞相权力。
皇权加强,会有什么结果?
雄才君王,则天下无敌;弱智皇帝,则天下鱼肉。
但这都是极端情况。
一般的情况是什么?就是外戚做大。
而王莽就是一个外戚。
外戚们不用在三公九卿、郡守县令的体系里摸爬滚打了,他们只需要进入内朝就可以。
而且身为正常官僚体系的外朝,他们的意见也不再重要,仅是一群干活的人。
武帝为防外戚专权,都把太子的母亲宰了,但到头来就是没有防住。
中央是外戚掌权,而地方呢?
也没好到那里去。
汉帝国的察举制,汉武帝给加强了,这便造就了地方豪强。
所以,能进入官僚体系的,能出人头地的,能建功立业的,要么是外戚,要么是士族。
于是,社会阶层便只能固化。
如此形势之下,便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人心思变。
世界得变一变、国家得变一变,朝廷得变一变。
所以,王莽篡汉,没啥阻力;王莽改革,支持满满。
王莽,他的改革,能够得到整个时代的加持。
总结:儒家还是儒家,它不坏,但却可以被人玩坏
王莽改革,是奇葩。
王莽打仗,更是奇葩。
新汉昆阳之战,是新莽王朝各种奇葩的集中绽放。
为了剿灭南阳更始政权,莽新王朝组建了一支风流与嚣张兼备的42万莽军团。
朝堂三公,做领兵大元帅,这是一个豪华的前敌司令部。
州郡牧首,做大军部将,这是一个“精英”荟萃的指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