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一小步”,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也是公认的难。但必须说的是,古代科举,特别是“中举”的“乡试”环节,却也有着相对的公平。哪怕你是寒门出身,哪怕无根无靠,只要文章“火候”到了,机会面前大家都平等。甚至对于很多“豪门子弟”来,“中举”这事儿还特不公:比如万历十六年,明朝阁老王锡爵之子王衡中“中举”,接着就被骂得狗血淋头,各种“舞弊”流言扑面而来,吓得王衡中十三年没敢再考,直到老爹王锡爵告老还乡,这才松一口气再战考场——哪怕阁老家的儿子,想做点啥都得掂量掂量。
但与此同时,这相对公正的“中举”,也催生了王朝的“特权”阶层。特别是在王朝末世里,拥有特权的举人,也就成了重灾区,他们除了凭着特权兼并土地,更垄断地方的权力,比如明末年间的“举人”们,就“富者益务为骄淫,贫者横噬乡里”。给明朝接下来的天下大乱,结结实实的“添火”——中国历代封建社会的兴衰,“举人”就缩影了太多东西。
参考资料: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孙继《日常生活视野下的宋代举人群体》、万琪《明朝文官俸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