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用真正的大道理,让大家接受天下是某个人家的私有财产,这个真心说,难度大得有点不可思议。
大道理怎么会认可这种代表强权的道理呢?按大道理来说,永远都是,天下绝非一家一姓之天下,有德者居之、有能者居之!
许多人总认为,我这是以现代人思想揣测古代人。其实呢,就是现代人,如果明天统治者的权力越来越高涨,也会让大家接受“太阳永不落下”的思想。当然了,就是古代人,如果统治者实力不够,禅让、革命的思想也会三天两头地大放光彩。
人们为什么总是习惯性地用居高临下的角度看历史呢?主要还是因为:政治舞台上有太多东西是不能见光的,而写在史书上的内容通常都是大道理。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阅历不深的人只能根据表面意思来对历史进行解读,这样一解读,发现甲乙丙丁犯的都是同一个错误,怎么理解?自然是因为他们笨啦!
话题回到唐肃宗对于宦官的信任,从大道理上讲,发展宫廷力量是倒行逆施的行为,更是短视的表现,但是中晚唐的皇帝都这样玩,关键是朝臣也必须得接受这种事实。
处于皇帝的角度,你接受宫廷力量,才证明你忠于皇帝,因为内廷是皇帝权力的外延。
所以,鱼朝恩一再凌驾于郭子仪之上,郭子仪从来都是逆来顺受;甚至人们说鱼朝恩要杀他时,郭子仪也说鱼朝恩只是皇帝的狗,皇帝不发话,他不敢咬我,如果皇帝发话要杀我,我反抗之后成什么人了?
处于皇帝的角度,如果你一心反对宫廷力量,皇帝就算碍于大道理,必须得夸奖你几句,但是内心深,皇帝肯定想找机会把你清理出局。
所以,有一个地位很高的文职官员,在唐肃宗面前大肆抨击大宦官李辅国,唐肃宗对他进行了称赞。结果呢?这个高级文职官员很快就稀里糊涂地被清理出局了,显然是皇帝认为他想削弱自己的权力。
及李岘为相,于上前叩头,论制敕皆应由中书出,具陈辅国专权乱政之状,上感寤,赏其正直……五月,辛巳,贬岘蜀州刺史。右散骑常侍韩择木入对,上谓之曰:“李岘欲专权,今贬蜀州,朕自觉用法太宽。”
为什么从唐玄宗开始,大唐皇帝就变本加厉地发展宦官政治呢?其背景是因为豪门士族势力的逐渐瓦解。
在这种背景下,贵族政治格局经常玩的那一套(重用诸王、外戚)已经落伍了,但官僚政治并没有构建成熟,所以只能用宫廷力量做补充。
用冠冕堂皇的理论去解读,宫廷政治永远是臭名昭著的,但是大唐皇帝显然只能用这种方法维持统治。
这就好像用冠冕堂皇的理论去解读,重用诸王、外戚也永远是臭名昭著的,而且是弊端重重的,但是两汉两晋南北朝的皇帝都是前仆后继这样玩。
当一个皇帝被书本上的大道理所迷惑,还认为前人精心构建的权力格局很愚蠢时,他马上就会掉进大坑。
前人精心布置的格局也许有弊端,也许有毛病,但是它肯定不是愚蠢的。
如果你认为它有毛病,自己完全可以修改它;如果你认为它很愚蠢,那很抱歉,这只能证明你把政治当童话故事看了。
唐德宗(唐肃宗的孙子),曾一度听信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于是改变了宦官控制禁军的传统,结果呢?当五千地方军队突然在长安城大呼小叫时,唐德宗当时就傻眼了。
为什么五千军队就能造成这样可怕的后果呢?原因非常简单,在关键时候,皇帝忽然发现禁军竟然失控了,虽然禁军没有跟着叛军造反,但是都在那里装傻充楞。
五千叛军在帝国都城内大呼小叫,禁军都在那装傻充楞、态度暧昧。皇帝继续留在都城内,那还得了?所以皇帝赶紧率众逃离长安城。
于是皇帝被叛军堵在一个小城里,如果不是援军来得及时,就让叛军俘虏了。
如果禁军由宦官控制着,会有这种事吗?估计是不会的。
地方军队叛乱,宦官控制的力量看皇帝笑话,这种事情可以想象吗?如果皇帝因此被地方军队清算了,宦官系统肯定也会被大规模清洗的。
所以,唐德宗在关键时候突然发现,还是宦官最可靠。
于是在经历各种艰难险阻再杀回长安后,唐德宗马上变本加厉地信任、重用宦官。从此以后,宦官直接控制的军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当然了,既然围绕皇权的博弈,谁也不可全信,宦官自然也不例外。
宦官的势力太大,也会对皇权构成威胁,中晚唐那些死因不明的皇帝就是明证。
但宦官仅仅是宫廷系统的力量,它对皇权的威胁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宦官总的来说还是依附于皇权之上,不论它有多牛,即使它拥有了废立皇帝、暗杀皇帝的能力,还是也只能依附于皇权之上。
所以晚唐从宪宗之后,皇帝大都是宦官拥戴的,而且有的皇帝据说死于宦官之手,但是谁也得承认,大唐皇帝都是货真价实的皇帝,没有一个皇帝是傀儡。因为宦官是有机会拥戴皇帝、杀皇帝,但是皇帝杀他们时,通常也更容易。
晚唐的政治格局,是内廷、朝臣、军人三种力量构成了稳定的平衡。
军人力量强大,但是被内廷、文职制约着;内廷占据权力中枢,却受朝臣、军人制约着;朝臣上里面有内廷、外面有军人势力制约。
在大多数时候,宦官想挑战皇权,通常都是没有好结果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的晚唐政局看似不稳定,而且皇帝看起来一个比一个愚笨,但是皇权始终高高在上,一直维持了一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