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错取黔中,白起打鄢郢,楚国在大趋势下无可避免地沦落

2020-07-20 13:21:30 作者: 司马错取黔中

秦国饥渴很久了

政治腐败、经济落后,这是始终缠在楚国头上的锁链。但楚国终究还是太大了。在当时的整体战略投放能力下,要不楚国这个大胖子一口吞下,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容易撑死,所以要一步一步地来。

所以秦国的蚕食战略是对的,先把你西边的势力给打垮了。留着东边的地盘再让你喘一阵子气,等我消化好了,家里没什么事的时候,再来打你的东边。

秦国一直是一个具有大战略的国家,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对楚国动手,是因为他们觉得这又是最好的时机。

秦国掐指一算,时机到了

魏韩二国在伊阙之战后,基本上被打残了,也被打怕了。一提到暴徒秦国,就伤胃、伤肝、伤神。但又不敢吱声,苟延残喘地活着。就在三年前,秦国闲得慌,又顺便敲打敲打一下魏国,再次打下了魏国的安城,打完之后还去了魏都大梁散散步。可怜的魏国,只能求神告菩萨,希望秦国人早点走,啥也不敢说。

而老三晋的另一位兄弟——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确实也给了秦国巨大的牵制力。但是这个雄才伟略的君主却活生生地被自己的儿子给饿死了。赵惠文王继位后,就没有他爹那么霸气了,想安安稳稳过ri日子。

所以,秦国也时不时地敲打敲打它,今年攻两座城,明天占你俩村,看看你有什么反应。结果这个赵国真的没有以前那么强横了,所以秦国就开始步步紧逼了,著名的“渑池会”就是在这个阶段发生的。总之,当时赵国也挺憋屈的。

原本有“东秦”之称的齐国一直是秦国的心腹大患,这家伙实力强劲,又爱管闲事,挺让秦国头痛的。但现在好了,齐国只剩下两座城市在喘气了。

此时攻打楚国,基本上没有其他国家来瞎掺和了,打得特别愉快又放心。

司马错率先出马

公元前280年,司马错在取得巴蜀之地的25年后,又一次率军攻打楚国了。

早在当年伐蜀之前,司马错就已经向秦惠王提出“得蜀即得楚”的战略主张,极具战略眼光的司马错不仅看到了蜀地富庶,还看到了蜀地的上水优势,届时对楚国将拥有绝对的战略主动地位。

但这次司马错却并没有选择走水路,而是率大军由陇西进入四川,然后增补了当地的巴、蜀军队10万,接着乘坐大船万艘,载米600万斛(一斛大概相当于27斤,可以想象川府之国的物资动员能力),从巴地延涪水南下,进攻楚国。

这是中国战争史上最早的一次如此长距离,大范围的迂回攻击战案例。秦军翻越了岷山山脉、摩天岭山脉、“地无三里平”的云贵高原,以及曲折泥泞的武陵山脉,出其不意地插到了楚国后方。

这条路有多难走,现在大家有条件都可以去感受一下,反正我是深有体会。而且,贵州之所以到今天依然发展不起来,跟这里的交通是有很大关系的。

司马错选择险中求胜

但也恰恰证明了司马错的军事素养和治军能力。

战争中,有很多看不到的地方是具有决定因素的,比如说行军。后世纵横欧洲的拿破仑就曾说过:“行军就是战争,战争的才能就是行军的才能。”拿破仑当年最大的背后工作,就是研究行军速度。我们百战百胜的粟裕大将,也是脑子里装着活地图,将速度、穿插、机遇完美地结合到一起。

行军,是一个将领优秀的军事素养的体现。不光要迅速到达战场,还要保证部队的战斗力,还要克服寻军途中的安全问题,还要保证后勤供给的通畅。

十几万人、几百万斛粮草,穿越上千里的崇山峻岭,这个事想起来都是很有难度的。路没了,得铺;桥没了,得建;水源尽了,得找;蚊虫来了,得防;疾病犯了,得救……这些个环节,一当出错就会导致部队哗变。

在那个交通、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即便是走官道,大摇大摆地让你带十几万人赶赴千里之外的战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像司马错这样在重峦叠嶂中的千里迂回呢?

光从这一点上来看,司马错就真的无愧战国时代的名将。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人们对战争往往喜欢代入一些英雄主义情怀,喜欢看那些单挑、以一敌百、横冲直撞呀!但实际上,那往往不是战争,那是戏说,或者说我们仅仅看到了它的冰山一角。

战争,所有以强打弱都是要靠积累和计算的

有一种名将,他们看起来不愠不火,但是他们从不会轻易犯错,他们不会给你很强的刺激感,但是你把一场战争交给他去指挥,却完全可以放心。司马错就是这样的名将,你看不到他如何以少胜多,或者枪挑敌军大将,但他能够将十几万人没毛病、没差错、活蹦乱跳的从荒蛮烟瘴中带出来,本身就是一个名将的完美体现。

虽然屈原在政治上失败了,但是作为一个文化人,屈原的光芒从未被掩盖。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还开创了一种新诗体——楚辞。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与此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了汉赋的形成。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政治上失败的屈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学担当。通过屈原的《离骚》,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屈原的那颗拳拳爱国之心和一种深刻的无奈。大厦将倾,屈原的无奈,是因为那个时代注定要淘汰不作为的他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