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腐败是政治主线
贵族的腐败,是那个时代的国家沦落的潜在祸根,因为国家的权利始终把握在贵族手里。就连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号称政治多么的清明,其实最核心的圈子还都是贵族们把控着,但秦国与其他六国的不同在于,底层的人可以通过选拔提升上来,广大的公务员队伍可以吸纳新鲜血液进入,大政方针贵族们都必须遵守。在秦国,哪怕你是王子,没有军功也是不能封侯的。
楚国最大的问题就是,日子过得太安逸了,贵族们的眼光太浅薄了。总是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日子能过得下去就行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之人诚不欺我也!
楚国先是迁都到了陈邑,后来因为离中原太近了,缺乏安全感,又搬到了寿春,延续了几十年的生命,不过总算暂时毕竟避开了秦国,避开了可怕的白起。
但是,北方有一个国家却无法避开白起这个噩梦。马上,中国战争史上最大的会战就要打响了。
司马错神兵天降后,黔中的楚国人马上就傻眼了,当时楚军主力集结在西北部的秦、楚边境前线,后方空虚,根本就想不到还会有人从那个方向杀出来。楚军猝不及防,无法形成抵抗,损失了大片土地,秦军直接攻占了楚国黔中郡。
在一击得手后,又有两路兵进行配合攻楚,一路兵从长江东下,准备东出巫峡攻击楚国首都郢都西边。一路兵从北面由武关南下攻打上庸之地。
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楚襄王献出了上庸和汉水以北地区给秦以求得罢兵。按道理,掌握主动权的秦国更应该一鼓作气地拿下楚国。但秦国却同意休兵了。这其中很蹊跷,估计可能是司马错去世了。首先,后来的黔中得而复失;其次,自此司马错杳无音讯。
无论怎样,这是司马错的最后一次亮相登场。他的一生声名不显,甚至比不上纸上谈兵的赵括和完璧归赵的蔺相如。但是从战略上和战术上来看,这都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名将。“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司马错用他的一生完美的进行了诠释。
秦国不会休息太久
秦国也确实没有给楚国太多的时间,在同意休兵后不久,秦国就调回了刚刚在赵国夺取光狼城、杀了两万人的白起。质量保证的白起一上任,楚国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白起分析了两军形势,认为根本就不要多路出击,打楚国,只需交给他一个人就可以了。他决定直接沿着汉江往下打,直捣楚国统治中心地区。后世给此次战役起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掏心战术。
公元前279年,白起率军数万沿着去年楚国献出的汉水北地延汉江东下,攻取沿岸重镇,掠取汉水流域丰饶的粮草补给军需,出其不意的突入了楚境。
白起的进攻路线
在这里有两点需要我们注意。
第一是白起的兵力只有数万。相比于后来王翦灭楚,要不到六十万部队就不肯出兵,白起带着几万人就敢直接插入人家的心脏,可见,白起在军事上的冒险精神有多大。
第二,白起没带多少粮草,主要是掠夺了楚国的粮草进行补给的。过去形容一个大将给国家省心是怎么形容的呢?叫“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啥意思呢?就是不问国家要第二次人,不问国家要第三次粮。这其中,尤其是“粮不三载”,太重要了。因为战争过程中,粮食的消耗和运输是对一个国家沉重的考验和负担,很多国家也死在这上面的。拿敌人的子弹打敌人,才是高水平的发挥。
管仲就曾测算过:栗行三百里,则国无一年之积,栗行四百里,则国无两年之积。走的越远,损耗就越大。所以形容战争往往是:日费千金。古往今来,战争都是有钱人家才能折腾的起的,没有钱,什么都别提。
人、马、牛、粮都很贵,一个真正的名将,一定要为国家算这些账。再想想王翦60万军队灭楚一年,那是一种多大的消耗?再看看白起,多省心啦。
襄阳在历史很重要
秦军长驱直入,迅速攻打并占领了楚国在汉水流域的要地邓(今湖北襄阳北),一直突到了楚国的别都鄢(今宜城)。荆襄地区这个天下之腹,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了。
自古从北面打南中国,基本三条路。西边蜀道难,中间襄阳难,东面合肥难。
襄阳为汉水咽喉,左右都是山和水,从中国中部南下没有别的道,卡在这你就过不去,自古兵家必争。南宋末年的襄阳保卫战更是举世闻名。但襄阳真正在历史中扬名还要等到几百年后的三国时代了。
宜城只能暂时阻挡白起
鄢城(宜城)距离楚国都城郢(荆州市)很近,是拱卫郢都的最后一道军事重镇,楚人也早已集结重兵在鄢城(宜城),准备和白起死磕。
白起听说后也不含糊,在渡过汉水,逼近鄢城后,命令秦军在过河之后拆除桥梁,烧毁船只,自断归路。看着熟悉吗?后来有一个楚国小伙子率领着劣势的楚国健儿破釜沉舟后彻底打残了秦国的最后力量。一个是秦攻楚。一面是楚伐秦。还都是关键性战役。历史是具有对称之美的。
双方在鄢城进行了激战,白起发现,打不动。楚军凭城坚守,并集中优势兵力跟秦军死磕,秦军在此地遭到了入楚后最顽强的抵抗。
此时,秦军已经深入楚地较深,不太适宜与对方打持久战,但打又打不下,绕过去又不行,因为你绕过去就变成孤军深入了,容易被包饺子。形势对白起越来越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