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宪破匈奴,名气上为何不如霍去病和卫青?史书为何不多加推广?

2020-07-20 15:34:09 作者: 窦宪破匈奴,

我们拿出窦宪最经典的一次战役,也就是追击北匈奴战役,此次战役,他一共斩杀了一万三千余人。当然这并不是结束,根据史学家记载,窦宪在此次的表现当中非常优秀。比如在此次出击北匈奴的同时,震慑住了80个部落,而这80个部落悉数来降,总共投降人数超越了20万。

当我们把数据进行对比卫青的时候,就不难发现,卫青俘虏3万匈奴人,有4万人趁机投降了汉朝。

单纯的凭借俘虏士兵的人数和俘虏将士以及当地平民的人数来看,这是一个将近5:1的数据。

如果我们单纯的通过战绩来比较,单纯的通过屠戮对方的士兵,控制对方的子民和百姓的数据比较的话,窦宪可能要远超过卫青。

匈奴军的比较但是单纯的通过这一部分士兵的比较,似乎很难比较出个高低,比较出个优劣来。

大家要知道,古代战场上瞬息万变,可能今天敌人强盛,第二天就直接扭转战局,所以如果依托于俘虏的人数、杀敌人数来评判哪一个将军厉害,哪一个将军不厉害,本身就是不可取的。尤其是时间跨越线比较长,面对的敌人不同的情况下,更没有办法通过战绩来直接确定哪一位将军优秀,哪一位将军不优秀。

我们需要看一下东汉时期的匈奴军和西汉时期的匈奴军有什么区别。

1.西汉匈奴军远强于东汉的匈奴军。

我们在对应的历史文献当中,能够查到汉朝的第一位皇帝刘邦曾经率领部队和匈奴决一死战,此次战役的过程极其繁复,但结果非常简单,刘邦差一点就命丧此地。

再之后西汉帝国通过无数的努力,通过三五代帝王的厚积薄发,才有了汉武帝时期的辉煌一击。

而当时汉武帝几乎集结了整个帝国的所有力量,无论是粮草的运输,无论是士兵的准备,或者武器装甲的储备,这些统统达到了帝国的巅峰状态。可即便在如此的情况之下,整个汉帝国也必须集齐所有的顶尖将领,才能够打上一场或者两场战役。

2.东汉时期匈奴军非常特殊。

在东汉时期匈奴军特殊就特殊在:它已经不是一支完整的队伍了。东汉时期匈奴分成了两部分,而且相互之间不太和谐。

我们可以理解为:东汉时期的匈奴军分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看不惯北匈奴,北匈奴也看不惯南匈奴。南北匈奴本身就内讧的情况下,南匈奴又和大汉帝国和好如初,两方面势力共同挤压北匈奴的生存圈子,导致北匈奴腹背受敌,无法发育。

窦宪的特殊之处

我们对于窦宪的童年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而在分析之后发现:窦宪的童年说惨不惨,说好不好?

窦宪身处在一个大户人家,尽管他在幼年的时候成为了孤儿,但是飞扬跋扈的脾气和性格却培养了起来。对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富家子弟而言,窦宪没有一个良好的教育,很容易走上弯路。

历史上对于窦宪的童年记载相对模糊,但也能够看得出来,窦宪的度量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宽广,而且属于市井无赖之辈。

不能如卫青养尊处晦而行杀掠之虐

这是一句相对比较客观的话,窦宪在北方立下了大功勋,与此同时东汉帝国的威名远扬。但是相比较而言,并不能够像卫青一样,休养生息,而是到处做一些糊里糊涂的事情,搅得当地民怨四起。

窦宪的外戚身份大家知道,在东汉帝国的时候,有一位非常有名气的太后,那就是著名的窦太后。而在窦太后当上太后的时候,整个窦家有数不清的人朝中为官。

当时窦宪的兄弟姐妹都在朝中担任要职,而这个时候窦宪即便没有任何官职可当,在整个朝廷上也处于无人敢惹的状态。

窦宪在朝中拥有自己的势力,如果自己想要去做什么不法的事情,则直接暗示自己的手下或者自己的随从,让他们向皇帝表态。与此同时自己悄摸的去找窦太后,这样的事情就算成了。

当窦宪一而再再而三的触及皇权时,这个时候就已经不再是有罪或者无罪的区别了,而是死与不死的区别。皇权绝对不允许第二个人随意拿捏,皇权也绝对不允许两个人共享,汉和帝出大招的那一刻,就是窦宪自寻死路的那一刻。

外戚专权的特殊性整个东汉帝国或者整个汉帝国,对于外戚专权总是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反感。

汉帝国明白外戚专权的恐怖性,也明白外戚专权的可怕,他们在想尽一切办法去阻止这件事情,只不过祖宗的制度、朝廷的发展方向以及民间的呼声,往往会不自觉的把外戚拉拢过来。

而当有一部分外戚能够行使自己的权力,为民为国,为天下做一些好的事情时,只能说是谢天谢地,但是绝大多数外戚似乎都不够格。他们要么想获得自己的不当得利,要么想的是如何祸害天下。当这一部分外戚犯了众怒的时候,也就是整个帝国开始去收拾他们的时候,只不过有的时候能收拾住,有的时候收拾不住。

历史启示录

我们单纯的从战绩来看,单纯的看为汉帝国带来的荣誉来看,窦宪其实是有一定可取之处的。

尽管窦宪这场战役打得不怎么光彩,打的不怎么漂亮,甚至有一些老百姓诟病责骂他不应该这样去行军作战。但是整体来看,打了一场胜仗,对于国内的民心来说能够起到一个安稳作用,对于北方的匈奴来说也能够起到一个震慑作用,无论是南匈奴还是北匈奴,都意识到汉帝国不好惹。

但是窦宪的名声没有远扬,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方面窦宪本身就有问题,他的人品有问题,不能够当做一个正面案例宣扬。

第二个问题是窦宪极有可能触及皇权,而以汉和帝的状态来看绝对不可能让别人触及皇权的,于是就想尽一切办法压制窦宪的名声。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的一点,窦宪是一个外戚,外戚专权是整个汉帝国最为忌讳的。无论是史官有意无意的抹黑窦宪也好,或者当时的记录有意无意的贬低窦宪的存在感也好,似乎一切都成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