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曹植的封地21年间变了8次?

2020-07-21 00:02:31 作者: 为何曹植的封

三国史上有很多悲剧人物,“才高八斗”的曹植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之一。其实曹植的很多诗在民间并不普及,但他那首《七步诗》(所流行的并非曹植诗原版)在民间的知名度极高,这也在客观上拔高了曹植的人生悲剧值。曹植生于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比二哥曹丕小5岁。曹操建立魏国(有实无名)后,需要在曹丕与曹植之间选择一个继位人。曹操很喜欢曹植的文采,“几为太子者(立曹植为太子)数矣。”不过曹操最终还是放弃曹植而选择了相对稳重敦厚的曹丕。在曹丕、曹叡父子治下,曹植始终受到猜忌。

图-邺城位置,曹魏击败袁绍后占邺城,营建邺都

曹植的一生注定是飄泊无定,从平原至临淄,从临淄至雍丘、至陈,每一个地方都写满了曹植的无奈与悲凉。曹植的第一个爵位是平原侯,封于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此年,荆州牧刘备受益州牧刘璋之请入蜀。熟悉刘备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著名职位——(平原令)平原相。平原不是指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这样的地形概念,而是一个郡。平原郡在哪呢?在今山东省北部的德州市与滨州市一带,治所在平原县,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附近。平原介于河北与山东之间,是山东诸郡的门户,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不过曹植本人并不以平原侯显名于史,而是临淄侯。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也就是刘备取蜀的当年,曹植改封为临淄侯。

临淄在哪呢?战国七雄中的齐国是公认的超级大国,而齐国的国都就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在东汉时,临淄除了是齐国(郡级)的都城,同时还是青州刺史治所,相当于省会。临淄西南是鲁中山地丘陵(包括泰山、蒙山、沂山),东临大海,凭山靠海,又兼有鱼盐之利,自古以来就是经济发达地区。《汉书》作者班固称齐国(在经济上)称雄于天下,而少了临淄是无法想象的。曹操将曹植封于临淄,足见曹操对曹植的重视。当是时,曹操还没有确定继承人,曹丕与曹植皆有可能。而这一年曹操出兵南下进攻东吴孙权,就留临淄侯曹植留守邺都,至少在此时,曹植继位的可能性丝毫不逊于曹丕。

曹植与曹丕具体的争储过程我们就不细说了,总之笑到最后的是曹丕,曹植成了待宰羔羊。曹丕在杀了曹植亲信丁仪、丁廙等人后,拜曹植为安乡侯。湖南省常德市有个安乡县,但曹操势力早就被赶出荆州,曹植这个安乡侯在河北省省会石家庄下辖的晋州市或无极县,《三国志》则称曹植是“贬”为安乡侯,可见在当时,安乡是不如临淄富裕的。不久后,皇恩浩荡,曹植被二哥改封为鄄城侯,后又升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

“鄄”的读音是“倦”,山东省西南部有个菏泽市,下边有个鄄城县,位于黄河东岸,河对岸是河南省。就当时而言,鄄城和安乡的经济情况差不多,对曹植来说不算是一个太好的封地。不过曹植当鄄城王不过一年,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就改封为雍丘王。雍丘在河南省开封市的杞县,就是著名成语“杞人忧天”的那个杞县。雍丘位于黄淮平原上,东汉末年饱经战乱,综合条件比较一般。曹植在《转封东阿王谢表》中就称雍丘“下湿少桑,……桑田无业,左右贫穷,食裁糊口中,形有裸露。”

曹植在雍丘呆了五年,期间经历了文帝曹丕驾崩、明帝曹叡即位的重大事变。曹丕在晚年曾来过雍丘,与曹植叙过兄弟之情,但曹叡显然非常提防才高八斗的三叔,曾将曹植调离雍丘,转封于浚仪(河南省开封市),但没多久又让曹植回到雍丘,这让曹植非常郁闷。如果不是太皇太后卞氏(曹植生母)出来向曹叡求情,改封曹植为东阿王,也许曹植将终老于雍丘。

东阿非常出名,有一种驴皮制品的知名度不用我们过多介绍,世人皆知。现在的东阿县隶属于山东省聊城市,但曹魏的东阿县城却在今东阿县城之西南。从曹植在谢恩表上称“臣以无功……虚荷国恩,爵尊禄厚”来看,东阿的经济条件要好于鄄城和雍丘,曹植对此是比较满意的。在东阿,曹植又萌发了为国家建功立业的雄心,不停地上疏谈论时事,求侄子曹叡给他一个机会。曹叡当然不会让曹植建功立业,这会影响到自己帝位,不过曹叡也给足三叔面子,“优文答报”,这已是曹叡能做出的最大让步了。

图-东阿县俯瞰

曹叡对曹植的态度是“厚其爵禄,不予重用。”在爵位上,曹叡封曹植为陈王,以陈郡四县为封地,食邑三千五百户。陈郡是中原大郡,辖区在今河南省周口市大部,以及商丘市柘城(“柘”读“者”)附近,治所在今周口市淮阳区,时称陈县。陈县距离国都洛阳较近,这也便于曹叡就近监视曹植。对于这一点,曹植心里是非常清楚的,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必须做出姿态。曹植上《改封陈王谢恩章》,对此次改封千恩万谢,“不意天恩滂霈,润泽横流。……非臣灰身,所能报答。”曹植在陈王任上时常上疏请报效国家,皆被曹叡拒绝。后人称曹植为陈王,李白《将进酒》云:“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皆始于此。

图-淮阳古城俯瞰

曹魏薄待宗室,曹植这个所谓的陈王不过是个高级囚徒,《魏志》云藩王平时只有二百老弱之兵,而曹植以前“犯过错”,又削减半数。陈王也是曹植最后一次受封,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四十一岁的曹植在郁郁寡欢中离开人世。因曹植的谥号为“思”,史称其为陈思王。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