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酢臣酬九重会,天恩国庆万春延"千叟宴的意义就在于君民相乐,感谢天恩,"祖孙两举千叟宴,史策饶他莫并肩"。
宴会上爷孙两代其乐融融,正是天伦之乐的幸福。千叟宴作为清朝宫廷的大宴之一,其规模之大自然是不用说,最有价值的还是其间的历史文化值得人深究。
千叟宴来源
玄烨帝,即后人耳熟能详的康熙皇帝,是清朝的第四任皇帝,他8岁就登基为帝,14岁就开始亲政了。康熙五十二年,正值他的六十大寿,又叫万寿节,是全国上下庆祝皇帝诞辰的节日。
康熙仔细一想"自秦汉以降,称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绵长,无如朕之久者",意思就是说从秦汉以来没有哪个皇帝在位时间比我还要长,我这也算是颇有福分,应该好好庆祝一番。
于是康熙下诏:天下耆老(六十岁以上),凡六十五以上者,无论官民皆可参加阳春园宴会。
这不是相当于皇帝请客吃饭吗?当时全国都传得沸沸扬扬,多少人一辈子也没机会见皇帝,这次居然还能跟皇帝一起吃饭,岂不妙哉。于是康熙60大寿那天,共邀请来6600多名老人。
敬老爱老一直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康熙的众多皇子、皇孙、宗室子孙凡10岁到20岁的,都出来为给老人们推盏敬酒,分发食物。
并将80岁以上的老人搀扶到康熙面前,皇帝对其嘘寒问暖致以问候,还给从外省赶来的老人赏银钱若干。
这场宴会可以说办的极为成功,不仅普天同庆了康熙六十大寿,还给全国赶来的众多老人送来慰问,更给皇子皇孙和天下百姓树立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德模范。
康熙六十一年的时候,这时皇帝69岁了,按照传统老人的大寿要提前庆祝,于是康熙也预庆祝了自己的70岁诞辰,在乾清宫再次举办了千叟宴。
当时的弘历已经12岁了,作为皇孙他也自然参加了这场宫廷宴会,为耄耋老人分食敬酒,送去关爱。
在位六十载的康熙对眼前其乐融融的盛况感到颇为欣慰,作诗《六十一春斋戒书》,其中的"勿劳民力尽,莫使俗氛嚣"便是告诫后代王位继承人要体恤民情,做一个明君。
乾隆75岁千叟宴死多位老人
康熙帝举办千叟宴后不久就归西了,弘历小皇孙成了后来的乾隆皇帝。乾隆五十年,他已经是一个75岁的老人,想起六十多年前参加的那场千叟宴,过去的盛况还历历在目。
他也已经在位五十载了,如今天下太平,海晏河清且恰逢乾隆喜添元孙,五世同堂儿孙绕膝。家国安康,为表皇恩浩荡,他决定再办一场千叟宴举国同庆!
这年的正月初六,乾隆在乾清宫举办千叟宴,这次场面也颇为盛大,除了文武百官,蒙古、西藏等边陲地区也派出代表团,整个宴会年龄65岁以上的官员就有3000多个。
这场宴会也沿袭了康熙时的礼节,皇子皇孙向长者敬酒,此外,乾隆还赏赐90岁以上的长者和功臣朝珠、文玩等。
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141岁的老者,也就有了后面乾隆和纪晓岚"花甲重开,古稀双庆" 那一幅广为流传的对联。
这场宴会虽然颇为气派,不仅有御厨特制的满汉全席,还有皇家特供的酒水,宴会也有很多娱乐活动可以说玩的很尽兴,但却不是一场成功宴会。乾隆忽略了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时间。
康熙的生日在阳春三月,正是万物复苏春风和煦的时候,天气正好。而乾隆的千叟宴举办在正月初六,北京城内正是大雪纷飞的隆冬季节。
且因为规模较大,只好在大殿廊下、甬道内和殿前石阶设置席位,没有遮蔽物还要席地而坐,年事已高身体虚弱的老者们怎么受得了?
况且天气寒冷,端上的酒菜一番周到的敬酒助兴仪式后早已凉透,可皇帝赏赐的食物怎么敢浪费,也只好流着鼻涕,用无力的牙齿把冰冷的食物往肚里吞。
结果可想而知,很多老人还没回到家便冻死了。这次的千叟宴可谓是极其失败的。
乾隆85岁再办千叟宴
1795年,乾隆85岁,已经在位60年。因为康熙也不过在位61年,他觉得自己再执政下去超过了皇祖父的在位年数是极为不敬的,于是他决定要退居二线了。
传位与皇十五子,后来的嘉庆皇帝,自己当起了太上皇,也是清朝史上唯一一位太上皇。
虽然已经退位,但乾隆感觉自己时日也不多了,为国操劳大半生,也可以说政绩显赫,他也要像康熙一样再办一次千叟宴,时间仍为正月。
乾隆都这么说了,臣子们虽然觉得不妥,却也不敢违抗。怎么能让老者们吃上热乎的饭菜呢?
这时和珅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他借助旧式小火锅的设计,把锅加大,并在锅中心竖立一个高高的烟囱,锅底挖一个洞用来添加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