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印度人,总认为自己的国家,要比中国先进许多。他们的商业大都会孟买,也比中国的上海发达许多。而他们的首都新德里,更比我们的首都牛气许多。
认真讲的话,德里和北京,确实有些相像之处。
中国的北京城,首次成为国都,是在1153年,完颜亮把金国的都城,从遥远的黑龙江哈尔滨迁徙到此,此地便有一个新名字,叫做中都。1272年,蒙古人又把此处升级为大都,也就是大汗之城。
而印度人定都德里,差不多也在这个时代。虽然早在两百万年前,这里便已经有人类痕迹出现。公元前一世纪,孔雀王朝曾在此建城。但作为一国之都,则一直要到1206年,即德里苏丹国的出现。
图-航拍新德里
虽然直到800多年前才有这么一个都城,你却无法否认这个城市的霸气。因为德里二字,在印度斯坦语里的含义,便有起点、开端之意,所以意译的话,这里其实是印度的“初始之城”。
当然霸气归霸气,英国人把南亚变成他的殖民地之后,依旧看不上此处,最初几年,英属印度的首府不在这里,而在加尔各答,直到1912年,也就是大清国变成中华民国的年代,才还都德里。随后到1931年,因为人口的膨胀,扩建出一座新城,即今天的新德里。
而正如大清国的北京城,核心是紫禁城。印度人的德里城,核心建筑也是一座帝王的宫城,那便是所谓“红堡”,顾名思义,由红褐色的砂岩石建造而成。而论建筑风格,则既非印度本土风,也不是英格兰西来风,而是伊斯兰。印度自从1206的德里苏丹时代,一直到1858年才最后呜呼哀哉的莫卧儿皇帝,在这六百年漫长光阴之中,主宰印度的,都是伊斯兰教。
认真讲,红堡至今还是值得旅游者前往一看,不论是环绕四周的护城河,还是东北角的古堡,背后都是浓郁的印度史。鉴于印度人不存在类似中国的司马迁司马光为之记录历史,我们只能从这座环以厚重的围墙的巨大城堡一窥究竟。
图-新德里
和中国的圆明园相似的是,红堡也曾在战火中经历浩劫,所以传说中用大理石镂空的窗棂,那些灿烂夺目各色宝石,今日已不多见。譬如有一座三面敞开的殿宇,叫做觐见宫,是莫卧儿皇帝接见宾臣的地方,墙上曾镶有色彩绚丽的宝石图案。
1650年,即大清国顺治七年,多尔衮先是连娶豪格妻和朝鲜公主,后暴毙于喀喇城的年代,莫卧儿帝国夏杰罕帝王组织庞大的工匠群,动工修建贾玛塔。
直到今日,游览德里全城者,还是会沿着130级台阶拾级而上,把登上贾玛塔的塔顶,俯瞰德里的闹市景观,作为这一游程的最大乐趣。
说起来,1857年印度人发动反英大起义之际,为了报复敢于反抗的德里人,英国殖民当局封闭了这座塔,甚至一度打算将其毁掉。
在1947年分治之前,这里曾是全印度伊斯兰教最多的城市。由于印巴对立的缘故,大批伊斯兰教信徒早已离开此处,前往巴基斯坦。但不得不说,还是有人留下来。直到21世纪的今天,还是会有数不清的伊斯兰人,会从四面八方,不知何时,突然就出现在这座塔四周,把所有的交通道都挤得水泄不通。届时,如果你在场,看到的就是无数顶白帽子,跪在地上,排列整齐,虔诚祈祷,一望无际,蔚为壮观。
不过即便如此,你还是可以坦然地身处德里街头,看着印度人把牛奶掺水煮开,再把茶叶倒进去,煮沸后用小筛子把茶叶滤出,加糖后即为一杯风味浓郁的阿萨姆奶茶。而不远处,就有几头悠然自得的牛,或啃食路边的青草,或在马路中间闭目养神,或漫无目的在街头游荡。
貌似很和谐的一幕,但刹那间,或许就会窜出几只野猴子来,扑到人身上,争抢食物,撕咬衣物,就连印度总理也对这些孙大圣的印度亲戚无可奈何,以至于专门雇佣了一名捕猴师。
而回到之前,其实牛也不是完全洁身自好者,光顾街头的公牛,甚至会一口吞下路边水果摊那种切开作样品展示的西瓜。若是中国摊主,或许雷霆大怒,拔出一把西瓜刀来要求公牛的主人赔个三瓜俩枣,但在印度这边,摊主似乎完全不在意,挥挥手继续看电视机里的歌舞大片,这也是一种独特的南亚风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