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常说“一言九鼎”,意思是饭可以随便吃,话不能随便说。说话要负责任。其实,这个“九鼎”是有来历的,它有一段历史传说,也被赋予了文化的意义。
九鼎的由来
据说,历史上真的曾有过“九鼎”。在上古时代,大禹王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终于治服了洪水。天下归心,所以被选为舜的接班人。成了传颂千古的模范帝王。传说他在治水之后,根据山川地理形势,把天下划分为“九州”(也有说其划分九州是在治水之前)包括青州、徐州、扬州、豫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当然,进行这一政区划分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确定各“州”的贡赋。
划分了政区之后,禹还顺便做了一件事,就是用九州的州牧(领导)贡上来的铜,铸成了“九鼎”。鼎原本是一种“礼器”,常用于祭祀。禹铸九鼎或许就与此有关。除此之外,大禹九鼎更象征了两种东西:一是象征了天下主权归属,也就是说,九鼎是王权的象征,彰显着最高的统治权威;二是统治者的德行的体现,也就是说,统治者德高望重,赢得天下归心。所以,中国人有时也说“德重九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正因为如此,“九鼎”的归属与易主,也成为一个王朝的兴衰、政权更替的象征。传说夏朝灭亡的时候,九鼎易主,归于商朝。而商朝灭亡的时候,周武王就把九鼎迁到雒邑(今洛阳),宣称:“这就是天下的中央”。并且,他还命南宫适等人展示这件国之重器,以宣示江山易主、国祚更替。为此,后世的改朝换代,也被委婉的称为“鼎革”。
雒邑古城九鼎的去向和归宿
也正是因为“九鼎”被赋予了这样一种意义。所以,后世的天下豪强们与“鼎”有关的一举一动,也往往成为展示政治意图或野心的象征手段。比如,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国势强盛、心态膨胀之际,派人到洛阳去“问鼎之轻重”。一个诸侯敢竟然如此公然挑衅周天子的权威,天下人瞪大了双眼。而当时在位的周定王竟然也无可奈何。国家到了这个份上,可谓“国将不国”了。到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发生了另一件大事:晋国被拆成了韩、赵、魏三个国家。据称,当时放在洛阳的九鼎发生震动,不知是否是“天人交感”的使然。但它的确是周朝大厦将倾前兆。一千多年以后,历史学家司马光就以这一年为起点,开始讲述乱哄哄的中国历史。
再到后来,秦国崛起,国势日盛。到惠文君上台的时候,秦国国君已经不再称“公”,而是称“王”了。所以,惠文君又被称为秦惠文王。他的儿子昭襄王在位时,秦国更加强大。昭襄王在位的第四十二年,秦国进攻东周。此时的周朝,早已没了文、武、周公时代的强盛气象,像一条丧家狗,低声下气地去魏国求援,还说愿意用九鼎换取魏国的救援。然而,东周依然走向灭亡,而“九鼎”也落入了不可一世的秦国手中。秦昭襄王五十二年,九鼎之中有八个被运到咸阳,有一个据说落入泗水,再也找不到了。随着九鼎再度易主,史书宣称“周初亡”。的确,七年之后,秦庄襄王攻灭了东周。九鼎与马屁:一个传统的形成与延续
九鼎入秦之后的事儿,再没了下文。秦朝只存在了十五年,九鼎后来的去向怎样,没人知道。史书中也说九鼎消失不见了。后世有人推测说,也许大禹九鼎在楚霸王项羽火烧咸阳时毁掉了。这种说法让人怀疑。在秦汉时期,国家附会阴阳五行说,用“五德”相生相克,来解释朝代的更替,为此,“鼎革”也就有了一层“天人感应”、“德祚循环”的意味。据说,汉武帝在位的第二十八年上,汾阴这个地方的一个名字叫“锦”的“巫”挖到了一个鼎。于是便有人宣称说,这是百年一遇的圣人出世的感应之兆。是真是假,真真还是假假,陛下高兴就好,谁会去计较呢。实际上,汉武帝很信奉这套东西,而挖到鼎的,又恰恰不是普通人,而是一个“巫”。谁知道这是不是有人要拍汉武帝马屁呢?要知道,汉武帝上台几十年以来,是出了名的能折腾,民间多有怨言,谁能肯定这不是下面的人给刘彻做“官宣”,为他涂脂抹粉呢?
千百年过去,“大禹九鼎”早就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里。到了民国时期,以“九鼎”为标识的勋章,也被国民政府取消,不再颁发。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些符号容易使人联想起古代的“帝德”,这与国家力求彰显的现代精神相抵牾。尽管如此,“献鼎”的媚态,却并没有消失。在马屁精们向汉武帝献“汾阴鼎”的两千多年以后,在1943年夏天,国民党中执委组织部长朱家骅,就亲自导演了向蒋氏献鼎的马屁剧。为了献的更专业,他煞费苦心地找到当时故宫博物院长,考定九鼎规格,又请某著名历史学家拟定献辞,不料拍到了马腿,被当众臭骂:“你这个官僚,我不是皇帝。我不要这个九鼎。现在前方战士流血,后方人民困苦,你还要铸这个九鼎!”真是活该。
俱往矣。九鼎嘛,就让它去吧。“一言九鼎”嘛,应该留下来,因为这才是我们的财富,尽管它是无形的。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