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虽然在春秋初期成为小霸,但因战略和地缘政治最终落败

2020-08-01 12:13:50 作者: 郑国虽然在春

郑国的崛起是在西周覆灭后,郑人牢牢地把握住了“二王并立”的历史机遇:在周王国其他诸侯大多还处于观望状态时,郑国却投靠了被众人视为弑父篡位的周平王政权,以扶持周平王名义大力扩展领土,并取得了重大成功。

在渭河平原之时,郑国不过是位于陕西渭南市华州区的一个伯爵国;可东迁之后,郑国围绕着洛阳盆地周边,陆续吞并了郐国、东虢国、鄢国、胡国等等众多小国,成为春秋初的一个强大诸侯国,世人称之为“小霸”。

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三代国君,在春秋初将郑国推向了历史的高峰。但郑庄公去世后,郑国就迅速陷入了沉寂——郑昭公、郑厉公、公子亹、公子仪长期争夺君位,使得郑国错过了二十余年的发展机会,最终走向了没落。

表面上看,郑国的衰落是因为郑庄公儿子们只顾内斗、不谋发展造成。可实际上,在郑庄公时郑国就已经埋下了衰落的种子。

首先,郑人被太史伯的战略所限制,在郑庄公时期采取了错误的对外策略,以致错过了发展机遇。

早在西周灭亡前,郑桓公就与王室太史伯进行了一番有名的对话。在这次对话中,太史伯详细地分析了当时天下大势,指出郑国未来的出路在谢郏之间:谢,即谢国;郏,就是洛阳北部的邙山。谢郏之间,就是泛指从东虢国到胡国的广大土地。而郑国后续的扩张历程也是严丝合缝地按照太史伯规划进行,并在郑武公时期实现了这一规划。

可是,太史伯的规划都完成后,郑国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在哪?

郑桓公的目光放在了南阳盆地,可太史伯却否定了,理由有二:其一,是南阳盆地北部之民残忍而贪婪,不好统治;其二,南阳盆地西南的楚国迟早要崛起,向南阳盆地内发展,必将遭遇到楚国这一大敌。

所以,在郑庄公时期,基本就没有南下发展的意图,反倒是热衷于与卫、宋、陈、蔡、息等等周边诸侯国缠斗不休。虽然郑庄公凭借出色的合纵连横能力,在与这些诸侯国的争斗中最终取得了胜利,但也埋下了日后郑国动乱的隐患。郑庄公死后,正是宋庄公策划了郑厉公取代郑昭公的阴谋,拉开了郑国二十二年内乱的序幕。宋庄公之所以要如此,某种程度上正是为了报复郑庄公当年对宋国的欺压。宋庄公的报仇而不报恩,证明了郑庄公时期郑国的战略发展方向出现了致命错误。

在郑庄公执政早期,楚武王也在南阳盆地内四处征战、四面树敌。如果郑国能抓住这一战略机遇,结好中原邻国,全力向南阳盆地内扩展,不但能遏制楚国发展,还能吞并众多小国,扩大自身领土。如此一来,郑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就不会激化,也不会出现郑庄公死后,郑国被周边诸侯集体报复之事了。

可惜的是,郑人过于盲从太史伯规划,让郑国错过了春秋初那段极佳的发展机遇。

其次,郑国凭借一己之力,控制了中原通往洛阳盆地的各大交通要道,固然令人钦佩。但这一区域在春秋诸侯大混战之时,就是一四战之地。

郑国实力强大时,看不出有什么弊端。一旦郑国实力衰弱,麻烦就到了:北边的晋国要南下,南边的楚国要北上,东边的齐国要进入周王室,都需经过郑国。郑国实力再强,常年遭受来自各个方向上的霸主轮番攻击,也被消耗殆尽了。齐桓公称霸,二十年内屡次讨伐郑国;晋文公称霸,也曾讨伐郑国;楚庄王称霸,十二年内六次讨伐郑国。

特别在东周进入晋、楚争霸格局后,郑国夹在在晋、楚两强之间,被这两个“超级大国”两面夹攻,常年遭受战火,根本就没有和平发展的机遇。

最后,在郑国全盛时期,郑人热衷于以术取胜,却鲜少能进行战略上的制度创新。

郑桓公灭郐国、郑武公灭胡国、郑庄公与卫宋联盟对抗,无一不体现出郑人在战术上的狡诈。这种狡诈,在其他诸侯都还沉浸于道义的幌子下来蒙骗自己时,确实能起到奇效;这也是春秋初郑国能得到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可时间一长,郑人的狡诈天下闻名,诸侯都对郑国有所防备之时,郑国要想再取得突破就难上加难了。

因此,即便是枭雄郑庄公纵横东周数十年,看似风光无限,但实际上郑国领土并未扩张多少。

这其中原因,就是东周已进入了硬实力对抗的阶段,想依靠灭小国的那套小伎俩来战胜大国,已经行不通了。一个国家要在实力上鹤立鸡群,没有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是行不通的。郑庄公之后崛起的楚国、齐国、晋国,无一不是依靠制度创新而实现了突破。郑庄公四处征战、合纵连横,却从未考虑过制度上的变革与创新,这使得郑国陷入了一个发展上的瓶颈,再也无法突破了。

因此,郑国之所以会逐渐衰落,一是战略错误,二是地缘政治因素,三是缺乏制度创新。这就是人生最无奈之事了——郑国虽然赢在了起跑线上,最终却还在输在了实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