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造王者,不稳定因素作祟,时刻想要从龙之功

2020-08-02 10:04:58 作者: 历史上的造王

在历史之中谋士的存在使得很多的战争和历史都附加了传奇性,就如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郭嘉、庞统、荀彧等人,都因他们的奇谋妙计所被后人铭记。尤其是诸葛亮更是智多而近妖,成为了智囊的代表人物。但其实在历史上还有着一些以谋士身份出现,但实际上却是一个不稳定因素的分子,这类人可以被称之为是造王者,因为他们始终是想要劝说自己的主公成就帝王之业,在乱世之中做一把投机分子。

蒯彻

像是在楚汉双雄时期的蒯彻,就是一个地道的造王者。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在蒯彻的游说下,使得郦食其的劳动果实失去,甚至失去了生命。当时韩信奉命攻破了赵国、魏王、代国和燕国。之后则是带着大军前去攻打齐国,但此时的郦食其已经发挥了自己的外交特长,成功说服了齐王投降。这时候韩信则是犹豫了起来,打算停止向齐国进军。

然而蒯彻却并不这么认为,《汉书》记载:“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得以得无行!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之众,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蒯彻认为韩信现在奉命讨伐齐国,虽然说现在齐国已经投降,但是汉王却没有下令停止进攻。同时郦食其凭借口舌便拿下了七十座城池,而韩信一路讨伐也才不过打下了赵国五十座城池,难道说韩信的功劳还不如一个儒生吗?也正是在蒯彻的刺激之下,韩信率军攻打齐国。

而在韩信能够左右楚汉形势的时候,蒯彻又开始不安分了,开始想要劝说韩信三分天下。也就是说在汉初的时候就差点出现了三国鼎力的局面,但韩信却念及刘邦的知遇之恩,所以没有选择听信蒯彻。那么蒯彻又是如何去劝说韩信的呢?

第一步,引出话题

《汉书》中记载“蒯通知天下权在信,欲说信令背汉,乃先微感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贵而不可言。’”;在这一段的记载之中提到了蒯彻的策略,他先是讲述韩信的最高顶点,认为他的面向只能够封侯,但是背却是贵不可言。这便是先抛出话题,随后引起韩信的兴趣。很快韩信就感觉到奇怪,问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韩信

第二步,讲述形势

之后蒯彻则是进一步为韩信讲述天下的形势。当时楚汉之间的交锋已经长达数年,之前推翻秦朝的时候就已经给百姓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但是现在却又因为楚汉交锋带来了百姓的灾难。而现在百姓也无法抉择到底要归顺在哪一边,此时真正能够决定天下形势的就在于韩信。所以蒯彻就一直鼓吹韩信哪边都不要去帮,而是选择自立为王。

韩信

第三步,巧借名义

当然只是分析形势还是不足以打动韩信的,所以蒯彻之前铺垫了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事实,然后告诉韩信现在的起兵自立是为了百姓好。也就是说百姓没办法在项羽和韩信的对比之中选择,那么不如提供第三个选择。按照蒯彻自己的话就是“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以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天下孰敢不听!”;

韩信

好一句因民之欲,为百姓请命。实际上能够解决当时乱世的情况最好的办法并不是自立为王,而是快速解决僵局,结束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战斗,而不是成为第三方势力。论背景项羽出自于江东贵族,而且推翻了秦朝;刘邦则是发迹于芒砀山,在秦约法三章,不但是收货了民心,而且手下也是能人居多。韩信有什么?机会是刘邦给他的,要是韩信自立那么前期被打下的赵国、代国、魏王等都会自立。这一点韩信不会不清楚,蒯彻作为谋士自然也是心中有数。且在《汉书》之中记载“信犹与不忍背汉,又自以功多,汉不夺我齐,遂谢通。通说不听,惶恐,乃阳狂为巫。”;蒯彻见游说不懂韩信,所以故意假装自己疯了并且做了巫师。但切实这何尝不是蒯彻心虚的表现呢?其实说到底蒯彻想要的只不过是成就王业,而且是韩信的王业,自己好得到一份从龙之功。

韩信

蒯彻的想法是狭隘和自私的,在自私方面他首先想到的只是眼前的个人利益,比如游说韩信的时候屡次提到了建功立业和成就,但是却忽略了因此而导致的百姓流离失所。在战争之中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上乘的兵法,但作为谋士的蒯彻却劝说韩信攻打齐国,这何尝不是草菅人命呢?从小来说害死了郦食其,往大来说牺牲了无数齐国和汉国的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而这些都不被蒯彻所重视,这也充分说明了其自私。

在狭隘方面则是企图利用个人智谋来撬动局势,常言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对谋士来说最为忌讳的就是以个智来挑战群雄,所以说在策动韩信的计谋来说,并不是一个视野足够开拓的计谋。所以班固在评价蒯彻时才会说“恶利口之覆邦家”;更是说蒯通一说而丧三俊,其得不亨者,幸也;足见蒯彻的风评也并不佳,甚至到了让人诋毁埋怨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