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鼎湖听泉
话说随着大唐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被宦官进谗言屈辱地人间谢幕,终于大唐的另一名将哥舒翰,又被李隆基救急般地推到了前台,因为其时昏君手中能独当一面的悍将也不多了,谁叫他那么冲动不分青红皂白,把最有可能把老安挡在长安之外,让他不用狼狈逃亡蜀地的高仙芝和封常清给开除地球籍了呢?
其实,那时候老哥的境况也不好,因为纵酒中风病退在家,捞点低保,不痛不痒地活着,等于是废人一个,原本是不宜赋予重任的,可惜昏君正好急需带兵的人,数来数去也就是哥舒翰是一个有过带兵经验的重磅人物,他手中的筹码不多,便只能押宝式心急火燎地把废人老哥给拉出来,死马当活马医了。不知后来隆基同学是否为自己的冲动而自砍栋梁忏悔过,将到用时方恨少啊,反正先拜哥舒翰为皇太子先锋兵马元帅,天宝十五载加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算是另类"废物利用"吧。由他率领河陇、朔方兵及蕃兵与高仙芝旧部共二十万人,拒叛军于潼关,准备与老安决一死战,这又直接导致了英明一世的哥舒翰晚年的悲剧,原来他接手的是一个"烫手山芋"。
以下,我们还是简短引用《旧唐书?哥舒翰传》的一段文字,来佐证曾经把英勇善战的吐蕃打得落花流水的老哥当时处于怎样的一种凶险境况吧。史曰:翰至潼关,或劝翰曰:"禄山阻兵,以诛杨国忠为名,公若留兵三万守关,悉以精锐回诛国忠,此汉挫七国之计也,公以为何如?"翰心许之,未发。有客泄其谋于国忠,国忠大惧,及奏曰:"兵法'安不忘危',今潼关兵众虽盛,而无后殿,万一不利,京师得无恐乎!
请选监牧小儿三千人训练于苑中。"诏从之,遂遣剑南军将李福、刘光庭分统焉。又奏召募一万人,屯于灞上,令其腹心杜乾运将之。翰虑为所图,乃上表请乾运兵隶于潼关,遂召乾运赴潼关计事,因斩之。自是,寒心不自安。又素有风疾,至是颇甚,军中之务,不复躬亲,委政于行军司马田良丘。良丘复不敢专断,教令不一,颇无部伍。其将王思礼、李承光又争长不易,人无斗志。
关于这个,正如史官所言,"哥舒翰废疾于家,起专兵柄,二十万众拒贼关门,军中之务不亲,委任又非其所。"而且"天子以之播迁,自身以之拘执,此皆命帅而不得其人也。"这个哪有不败的道理?
当时,重任在肩的老哥亲自统领二十万大军到了潼关前线,之前皇帝老儿还亲自在勤政楼召开隆重的阵前动员会和欢送会犒劳他,并且命满朝文武百官到郊外为他饯行,大有马到功成的热切祝福与期望,可惜这次李隆基又打错了算盘。
哥舒翰一到潼关,左右就有人劝他说:"安禄山起兵造反,原本就是以'诛国忠,清君侧'为借口,你不如将计就计留下三万人马驻守潼关,然后带回所有精兵把祸乱之首杨国忠给剁了,这个正是汉朝挫败七国之乱的计策也,到那时安禄山就师出无名,没有合法旗号而自乱阵脚了,你以为如何?"
哥舒翰先是心中一动,这倒是一大妙计也,老安没有了名正言顺的造反理由,估计叛军的军心便动摇了一大半,不过要诛杀皇亲国戚杨国忠却是有点难度,不是想办他就能办的,这个操作性不是很强,弄不好可能还会惹火烧身。于是哥舒翰立即笑着对左右说:"那样的话,倒是我哥舒翰造反而不是安禄山造反了。"虽然是中风,老哥有时候心智还是比较正常的。
话说到这个份上,基本上就是诛杀杨国忠的事没戏了,大家便只好像切磋武艺一样点到为止,当是说笑话了,再说下去可能是自找麻烦也,于是也就三缄其口啦。
可是杨国忠免去了被谋杀的麻烦,却不经意间给老哥带来了大麻烦。因为这种"纸上谈兵"式的不大可能发生的谋杀大事件,居然被老哥身边的人给捅了出去(估计是杨国忠安置在老哥阵营里的间谍打的小报告吧),阴谋家出身的杨国忠知道了这一绝密情报之后,倒抽了一口冷气。
多疑的他当然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啦,妈呀,这还了得,仗没打哥舒翰这个不知好歹的突厥佬,居然要先调转枪头让俺脑袋搬家,这也太可怕了,与其我死不如他死(最后是大家一起死也),于是立马向昏君李隆基参了老哥一本:"陛下英明,我尝闻兵法云'安不忘危',现在我们的军队虽然在潼关十分强大,不过却没有后援部队,万一潼关被攻陷失守的话,恐怕京师便跟着完蛋了。所以为了长安防务计,臣请自组三千健儿在宫苑中秘密训练,策为后应,保卫京城保卫皇上。"李隆基一听颇有道理,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于是下诏准予杨国忠自组杨家军,遂遣剑南军将李福、刘光庭统领。其后又招募一万人马屯于灞上,杨国忠还令其心腹大将杜乾运统领,名义上是唐朝援军,其实就是用来防止哥舒翰回兵京师诛杀杨国忠的本家亲兵也。
国难当头一致对外的时候,杨国忠还搞了这么多不上道的小动作,难怪最后被愤怒的士兵杀掉并肢解他了,果然是罪有应得,此是后话。
杨国忠在背后搞的这么多见不得人的阴招,曾身经百战的哥舒翰当然知道他心中念的是什么歪经,估计是怕俺们先剁了他已经先筑起"防卫长城"了。到了此时,老哥才后悔不及听从部下建议,做掉祸国殃民的大奸人杨国忠,和这种坏得流脓的人讲什么信义?东郭先生最终被狼吃掉了,果然是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也,祸起萧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