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国」董卓废立皇帝之谜

2020-08-04 13:20:35 作者: 「解读三国」

或曰,为什么不把这些兵给袁绍呢?我认为,一是袁绍资历浅;二是袁绍是司隶校尉,不是带兵的职务;三是有袁隗支持董卓,我觉得这一点是最关键的。我们在上一回分析过,大将军何进死了之后,朝廷大权归于太傅袁隗,而袁隗是董卓的老领导,董卓是袁隗的小弟,把何进、何苗的兵划归董卓,只在袁隗一句话。

换句话说,董卓带兵,袁隗放心。

第二层意思,董卓让吕布杀丁原,吞并丁原的部队。

执金吾丁原是大将军何进生前任命的,之前丁原是武猛都尉(《后汉书·何进传》说是武猛都尉;《后汉书·吕布传》说是骑都尉,驻守在何内郡),与董卓一样,他也是被大将军何进征召到洛阳来吓唬何太后,逼何太后诛杀太监的。再之前,丁原是并州刺史。公元189年,三月前后,灵帝刘宏,任命董卓为并州牧,丁原被改任为武猛都尉(或骑都尉)。

【这个丁原,感觉长得不太像】

《后汉书·董卓传》,李贤注说,丁原粗略有勇,善于射箭,对待上级给的任务,从来不推诿,领导让干啥就干啥,有紧急任务,抓捕盗寇,丁原都是冲在最前面。

也就是说,丁原是一个忠诚而粗略的武将,基本上不是当官的料。而吕布是什么人?地球人都知道,人家吕布是有大志向的人,尽管丁原很器重吕布,但跟着丁原混,吕布肯定没有出头之日。

董卓是并州牧,丁原是并州刺史,吕布以骁勇善战在并州任事,我们有理由相信,董卓与丁、吕二人是认识的,即使不很熟悉,董卓与吕布是能说得上话的。

我们不知道董卓为什么要杀丁原,但我们能确定的是,丁原恐怕不太听话,手里还有兵,必须除掉。

此时,董卓与太傅袁隗是一伙儿的,袁隗有政权,董卓有兵权,朝廷就他俩说了算,如果投奔董卓,吕布的前途就花团锦簇;如果跟着丁原,前途则荒凉一片(丁原的后台是何进,何家现在已经完蛋了)。那么,当董卓向吕布抛出橄榄枝后,吕布理所当然义无反顾欢天喜地接了,一刀干掉丁原,带着丁原的兵,投靠董卓。

但是,执金吾是朝廷大员,品秩是中二千石,说杀就给杀了?我想,吕布杀丁原,一定有某种理由,至少有某种借口,史官不记,可能是想让董卓和吕布两个货的形象更为差劲儿吧。

第三层意思,罢免司空刘弘,由董卓接任,真是高妙的一招。

这个地方如果不细加琢磨,肯定体会不到玩儿政治的精髓。

为什么董卓要当司空?

因为司空是三公之一。

为什么不当太尉或者司徒?

因为必须让原司空刘弘出局。

太尉、司徒、司空,是为三公。此时,太尉由幽州牧刘虞兼任,刘虞现在幽州,根本不在朝;司徒丁宫,大约在七月前后免职,位子一直空着。只有司空刘弘在位。

我认为,董卓任司空,是与太傅袁隗商量过的。太尉不在朝,司徒本来就没有,撤了司空,由董卓接任,那么,朝廷就完全是太傅袁隗和司空董卓的朝廷,就他俩来表演了。

干部任职,只是一纸命令,是不是大有玄机?呵呵。

在此之前,袁隗和董卓还是很融洽的。

【董卓:老子要换皇帝!】

随后,董卓挥出了第二板斧,这一斧,估计把袁隗、袁绍叔侄都劈晕了——

第二斧,换皇帝

应该是在八月二十九日,董卓提出要换皇帝。

董卓对袁绍说:

天子,应该是贤明的人。每当想起灵帝,不由让人愤恨。“董侯(陈留王刘协)”看似不错,现在我打算改立他为皇帝,不知能否胜过“史侯(少帝刘辩)”?有的人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谁知道他又会怎样?如果刘协也不行,那刘氏就不值得再留种了!

袁绍当是大吃一惊,说:

汉朝治天下四百余年,恩德深厚,万民拥戴。如今皇上年龄尚幼,并没有什么过失。您想废嫡立庶,恐怕没人会赞同您!

董卓手按剑柄,呵叱说:

竖子,胆敢如此放肆!天下大事,难道不是由我决定吗?我想这样做,谁敢不服从?你以为,我董卓的刀不够快吗!

袁绍也怒了,说:

天下的英雄豪杰,难道就只有你董公一个?天下的刀,就只有你董公的快?

因此,干!

史料显示,除了董卓之外,就只有闵贡和袁术在这一期间得到封赏,闵贡封侯,袁术任后将军。

关于老袁家。

最初,老袁家计划与大将军何进联手,除掉太监。董卓是袁家这一伙儿的,如果大将军何进没死,董卓不敢造次。但是,何进死了,兵权归了董卓,袁家突然发现,控制不了董卓了。对董卓,看走眼了。

我们回头来看,董卓进京,难道就是要来废皇帝的吗?肯定不是啊。他是来谋前程的。结果发现,朝廷其实是个空架子,只要手上有兵,谁的话都可以不听,袁隗那个老鬼,虽然滑得很,但实际上只是个老官油子,真刀实枪动真格的,不行。

从此,董卓与老袁家分道扬镳了。

总体上感觉,从八月二十八日董卓进京开始,到九月一日废立皇帝,期间,收何进、何苗的兵,联络吕布杀丁原、收丁原的兵,撤掉司空刘宏、董卓接任,与袁绍等人商议废立皇帝,与老袁家翻脸,与群臣商议废立皇帝,这些事儿,都不是上嘴唇和下嘴唇轻轻一碰,就可以搞掂的。这一段的记述,时间过于紧凑,事件过于密集,就如同一个人在三天吃下一个月的饭,根本消化不了嘛。

因此,我个人认为,上面所说的这些事件,其实际过程,比史书记录得要长。我举一个旁证。《后汉书·蔡邕传》载,公元189年,灵帝刘宏去世,董卓为司空,听说老蔡名气老大了,就召老蔡当官。老蔡说我有病,不来。董卓大怒,说,你不来,我诛你们老蔡家的族!再派州郡官员举荐老蔡到司空府。蔡邕无奈,只好前来报到。董卓任命他为祭酒,甚为敬重。

回到本文,八月二十八日,董卓任司空,八月三十日,要杀卢植,结果,老蔡蹦出来为卢植说情。董卓任司空时,老蔡根本就不在洛阳。且不说董卓在搞收兵权、换皇帝这么刺激的事情时,有没有兴趣或必要专门腾出功夫来聘请老蔡,只看“请老蔡——老蔡拒绝——威逼老蔡——老蔡报到——老蔡为卢植求情”这个过程,即使无缝对接,以彼时的交通条件,两天之内,能完成吗?显然不合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