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明令禁止子孙攻打越南,朱棣不遵祖训,强行出兵收复

2020-08-24 20:33:37 作者: 朱元璋明令禁

朱棣

越南古称安南,朱元璋在逝世后给子孙留下了《皇明祖训》,其中规定了不得对十五个国家用兵,安南便在其中。然而待明成祖朱棣篡位登基后,竟违反祖训大肆征战安南,并将其划归为明朝的一个行省,这又是事出何由?安南为何名列"不可征之国"?

要探寻朱棣讨伐安南的原因,得先明白为什么朱元璋会在《皇明祖训》将安南列为"不可征之国"。

朱元璋《皇明祖训》

其中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便是当时的明朝不宜征战。在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深感经过长达十余年的战火硝烟,人民早已叫苦不迭,民不聊生,再加上建国初期又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实在是不宜继续征战。

另一个原因是在明朝建立后,安南是第一个对明朝称臣的国家,其国王也受到朱元璋的敕封,安南就此成为明朝的藩属国,向朝廷进贡。作为宗主国,通常情况下只有藩属国有挑起战争或者起兵谋逆的迹象时,才会出兵讨伐。

?永乐年间明朝疆域

此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安南是一个弹丸小国,国力微薄不说,人口也不多,各个方面也相当落后,根本不足以对明朝造成实质性的威胁,再加上安南距离明朝都城南京有将近5000里的路程。如此遥远的距离,不管放在哪个朝代,在动兵前都需要经过严谨周密的考量,更别说刚刚建国百废待兴的明朝了。致使朱棣出兵的导火索

在朱元璋在位的三十余年里,安南地区一直平安无事,然而到了明成祖朱棣在位时,这种平静的局面被打破了。

安南都护府

永乐初年,安南皇室发生了军变,皇帝被架空,朝政被一位叫黎季犛的大臣把持,在他的主张下,安南军队频繁骚扰明朝边境的百姓,再加上安南皇室成员来到南京在朱棣面前大肆哭诉,让朱棣有了动兵的念头。消息传到安南,黎季犛马上承诺归还皇位,并亲自向朱棣请罪,于是朱棣便派骑兵护送安南皇室成员回国。

但让朱棣大发雷霆的是,这位黎季犛居然在半路埋伏,将护送军和安南皇室成员全部杀死。这样一来,朱棣彻底愤怒了,当即下令命英国公张辅率领大军讨伐安南。于是,在1407年,明军一路南下直捣黄龙,一举攻入安南都城,生擒黎季犛,收复安南,并将其作为一个行省纳入明朝版图。

平定安南之乱画像

这也是世人普遍认为朱棣讨伐安南的原因,但是事实上,黎季犛的叛乱只是朱棣讨伐安南的一个导火索罢了,这背后还有着更深层次的缘由。出兵背后隐藏的个中缘由

这更深层的缘由与朱棣个人的品行性格和安南在地理位置上的战略意义有关。

安南的地理位置示意图

我们都知道朱棣是依靠篡位而登基的。因此,朱棣在登基后迫切需要一些"业绩"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好皇帝,而非纯粹觊觎皇权的谋逆之人。为此,他立下豪言壮志,要成为秦皇汉武一样的帝王。而黎季犛的叛乱正好给了他一个这样的机会,而且若把安南纳入版图,会比其他的胜仗更具说服力。

因为自秦汉时代起,安南便被纳入我国版图。哪怕在南北朝时期安南独立建国,也是一直处于宗主国的管辖之下。久而久之,安南是固有领土这一观念已牢牢地深入人心,不可磨灭。所以在朱棣看来,这次出兵就是收复国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壮大自己的名声,事实也证明,收复安南此举使明朝边境一些蠢蠢欲动的宵小之辈纷纷偃息旗鼓。

郑和下西洋

而日后的郑和七下西洋、组织编纂永乐大典、修建故宫迁都燕京也更加证明了朱棣的雄心勃勃。尤其是七下西洋,不仅在政治外交上将明朝的名声传播到西亚和非洲,打开了通商之路,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大碰撞,为日后《坤舆万国全图》的成形奠定了基础。

此外,世人常常忽视安南的地理位置对于明朝的意义。安南国土狭长,北部与广西、云南接壤,南部一直延伸至南海,接近吕宋群岛(即今天的菲律宾),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独一无二的战略地位。广西、海南等地区要想与东南亚国家通商,安南领海是必经之地。

交趾布政使司

可以说,安南对于明朝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商业上,站在这个角度来看,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朱棣不惜违反祖训也要将安南纳入版图了。

在将安南纳入版图后,朱棣便下令在安南设立官府,改安南国为交趾布政使司,并派遣部队驻扎,这样的形势一直延续了20年。

郑和下西洋贸易浮雕

在这20年间,安南作为明朝与东南亚国家贸易往来的跳板,承担着商队船只的补给。有了这样的一个"中介桥梁",明朝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地频繁起来。此外,在郑和下西洋期间,安南同样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