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商人
徽商在中国历史上成就了商界的佳话。从早期的独立活动到明朝中期逐步形成了遍布全国的商帮,徽商经历了数百年的奋斗。为何徽商偏偏能够在重农轻商的明朝快速到达鼎盛时期,促使他们快速掌控商界主导地位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徽商的精神财富
1、同族间传授从商经验
徽州人大多从商,这与徽州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徽州自古山多地少,耕种土地的产量也不多,因此徽州的人们只能寻找其他的方式来谋生。徽州人世世代代具备的最大特点就是群居,通常家族中有一个人外出经商也会向其他的族人传授经商经验。并且徽商培养的接班人也都是同族亲属。
所以徽州商帮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的家族观念非常强烈,只要有一人在外地站住了脚,就会将他的家人全部接到身边。整个家族中成百上千的成员历经世代都对商业经营耗费了心血,并从中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商业模式,因此他们会告诉后代用怎么样的方法经商才能更加轻松。
家族徽商
2、慷慨解囊回报社会
许多徽州商人是因为家中贫困才选择从商,在经商之路上经历的无数次失败和磨难也不会使他们退缩。所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即使在拥有了财富之后也会珍惜这些得来不易的财富。虽然生活富裕了,但日常生活习惯仍然是最初的质朴。许多徽商发财致富后,会选择用善举来回报社会。明代徽州商人佘文义“少贫困,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利行人。”
徽州商人大都是这样勤劳致富、乐善好施。虽然拥有许多财富,但他们依然严于律己。但是一旦遇到了天灾或祸乱时,又会慷慨解囊,帮助贫苦的人。徽商真正做到了得益于社会,就要回报社会。
安徽
3、注重后代教育
徽商不仅在经商上能力卓越,同样也很重视教育。在徽州的商人家庭中会将孩子们全部送去学堂中读书,只有实在不适合读书的孩子才会开始学习经商。明朝时,徽州就出现了392名进士。徽商们对孩子的学习环境极为重视。还会出资建造学堂供更多孩子学习。《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中记载了徽商家庭:“富而教不可缓也,徒积资财何益乎”,这样重视教育的态度。以及“延名师购书籍不惜多金”的做法。
徽商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和他们历代在家族中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他们教育子女要勤奋读书,提携自己家族中的后辈,将自己赚取的财富重新回报给需要的人。这样积极的态度和无私的奉献都使徽商拥有了丰富的学识,积累了令人称赞的口碑,是他们能够发展成为大商帮的基础。徽商崛起的转机
1、因海禁影响贸易受限
徽商的发展在遇到了不少阻碍。明朝初年,百废俱兴,全国上下都在想办法促进农业生产。《明史·食货一》中记载:“诸府屯田,凡官给牛种者十税五,自备者十税三”都是为了满足明朝军队的物资需求。在大力发展自然就顾不上商业发展。并且在明朝建立不久就有倭寇在明朝沿海一带出入。这些倭寇横行的现象使明朝沿海百姓遭受极大损失。所以明朝不得不实施海禁来控制沿海安全。
明朝海禁与倭寇《明太祖实录·卷七十》记载,明太祖颁布了“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的禁令。《日知录之馀·卷二》也有“敢有私下诸番以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见有者,限以三个月销尽。”
都对商业贸易形成了限制。这些限制使徽商的生意也受到了影响。徽商很多的贸易往来都依靠水运,或是沿海将货物销售到其他地区。像长江水系以及京杭大运河两岸,都有着徽商的商业区域,但海禁之后使徽商的货物难以对外交易。不过徽商对于商业的敏锐使他们不会错过任何一个能够获得利益的机会。
2、抓住时机掌握盐业
弘治时期,徽商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明朝改变了之前用粮食换盐引的制度,变成了让商人拿钱买盐引,也就是折色制。盐在古代不能私自售卖,必须要有官府批准的盐引。这一制度使徽商拥有了机会。
盐商
徽商不仅资金充足,且明朝最主要的两个产盐地区,两淮盐场和两浙盐场都给徽商带来了商机。因为这两个地方一个在江苏扬州,另一个在浙江杭州,而徽州的地理位置距这两个地方较近,在运输上具有优势。掌握了盐的主要销售,使徽商的产业如日中天。《歙志》中记载:“邑之盐荚祭酒而甲天下,初为黄氏,后则汪氏、吴氏,相递而起,皆以数十万以汰百万者。”
徽商占据了盐业的主要市场,盐在当时的价值不容小觑,且需求量极大,因此徽商在那一时期赚取了巨大财富,达到了鼎盛时期。徽商善于抓住机会,成为了盐业的主要销售商。徽州人的经商之道
1、以诚信为经商原则
徽商不仅掌握了盐业的主导地位,更是在其他产业上寻找商机。明朝中期人口剧增,许多地区无法满足粮食供应,这时徽商又发现了生财之道。此后徽商在多地贩卖粮食,满足了许多地区的粮食需求。
徽商
且明代徽商做生意极讲诚信,徽州歙县的米商胡山在湖南经营米店。恰逢遇到旱灾,米价上涨。其他米店的老板想劝说胡山将质量差的米都混在一起售卖,而胡山坚决不同意。最后顾客通过对比发现胡山家的米比其他店中要好数倍,都购买胡山家的米。胡山靠自己的诚信,不仅赚到了利润还赢得了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