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违背原著的宝玉出家

2020-08-26 09:18:10 作者: 红楼梦:违背

而大风雪中,宝玉在渡口向父亲拜别,答谢养育之恩,而后一身红披风,在潇潇风雪中走远。我个人感觉,高鹗补叙的宝玉出家,就如同这件红斗篷,全是形式主义的噱头好看,是一个漂亮的符号,但是毫不真诚,这也就是高鹗对于修炼的理解吧。

在高鹗补续里,宝玉年少出家。当时宝钗已经有孕在身,宝玉和他哥哥的遗腹子贾兰一起参加科考会试,交了卷子出来,就找不到人了。家里四处寻找,也打听不到。

后来他父亲贾政外放做官后回京,走的是水路,时值冬日,船停泊在一个古渡口,突然岸上出现宝玉,身披一件红斗篷,披着头发,光着脚,在雪地里对着船,倒头就拜。贾政走出船舱,问是不是宝玉,此时宝玉面上的表情似喜似悲,一僧一道上前来,携了宝玉,说着“走了走了”,一行人很快就缥缈走远,不见了踪影,只余下贾政愕然不已。

这一幕从视觉效果来讲,是非常美的——长河,古渡口,白茫茫大雪里,穿大红斗篷的宝玉蓦然出现,拜谢过父亲后,随一僧一道走远。这一幕也历来为红楼梦研究者和书迷们所称颂,即使是张爱玲,也是对这一幕肯定的。说高鹗补续纵有千错万错,这一幕写得是入画的,是得了红楼精髓的。然而,我们前头用了四五期去谈高鹗补续的种种不能成立,所以这一期也不会改辙易道,还是接着说身披红斗篷的宝玉出家这一幕的不成立,以及高鹗补续对曹雪芹原著精神的背离。

曹雪芹前八十回原著里,描写天界的意旨在我们这个人世间的展现,分了几层,他对天意的领悟,是十分深刻的。大洪水时,女娲补天是一层天意。大荒山青埂峰下,是天界的地老天荒,不生不灭。 那一僧一道,又是一层天意,他们是连结仙界和凡间的使者,无处不在。而主管世间风月、痴男怨女的警幻仙子,则是又一层天意。到了离人最近的,是已故的荣国公、宁国公,还有这一层祖宗和后人的关系。每一层天界都对应着人这一层面,会有种种的变幻和具体体现。但是越高离人就越遥远,譬如女娲补天,其实关乎三界众生,没有女娲补天,就如我们头顶无瓦遮头,因为洪水是终结上一场文明的,天都漏了,补好了,才有可能开始这一茬文明。

但是这些文明起源的事迹,越到后来,越被人们遗忘,成为了一个渺远的传说,被称为“神话”,似乎和我们现实中的人没有多大关系似的,因为我们短暂的几十年的人生,根本没有机会看见天和地的大动静,大变迁,而我们的智慧又很容易局限于眼前所见,所以,一概浩瀚的事物,很容易就成为了神话和传说。

另一层天意,是青埂峰下那空空大士和渺渺真人,游方红尘,归来仙界,又再次携通灵宝玉下世,并且,他们所布置的历经红尘,也不是只有宝玉一人。一开始就说了,有一干风流之案未了,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 这说的自然是大观园的一干风流儿女,而京城之中,繁华中原文化,不知有多少处大观园。安排通灵宝玉下界转生的一僧一道,无处不在地出没在红尘之中,发出警示之句,还不时救灾救难。他们设计了一整套下凡程序,如投胎到哪家,平生交际何人,末了,还要保证这块通灵宝玉有去有回,还与一个大家族的兴衰之道契合,与下凡历劫者的生平、遭际感受,最终要生出的返本归真的愿望,要丝丝入扣地吻合,这如同一念所致而造出的一台精密仪器,在这个空间,这个特定的时间场内发生作用,所有的齿轮全都能互相咬合,正常运作。

***** *****

在曹雪芹笔下,天界的意旨在世间的展现分为不同层次,主宰世间情缘的警幻仙子也是其中一层,她单管世间的痴男怨女,调配这情缘织就的情天恨海。

同时,情缘虽然如春风吹花,树树花发,也要精确到各人管各人的眼泪。如黛玉还完了宝玉的眼泪债,就夭折早逝,也就是金蝉脱壳,离世而去了。这个眼泪大约是多少分量,在什么样的情形下流泪,大抵预先也是有个准谱的。你看着这凡俗生活,大观园的春花秋月,夏荷冬雪,女孩子们一念上心头,就临时起意地哭一场,实际上,促成这眼泪的机缘,都是事先设置好的。所以呀,这看似散漫琐屑,无边无际的日常生活,大到一个朝代的兴旺,一座百年王府的灰飞烟灭,细致到一个女儿在蔷薇架下为情郎落下的眼泪,莫不是前缘天定。实际上是一台精密仪器在管理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遭际和我们的眼泪。

而最接近人的,没有能力,只有纯朴美好愿望的,则是宁国府、荣国府的第一代创业者——荣国公和宁国公。他们死了,但英魂仍在,也看到了自己家族的坏灭的结局,所以他们在天人这一境界,能筹划的办法就是拜托警幻仙子,让她去启迪宝玉——这个宁荣二府诸多子弟中,在他们看来唯一一个可塑之材。

宁、荣二公看见的是贾府运数已尽,希冀的也不是宝玉能够力挽狂澜,重振家业,那么他们寄望的“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又是什么样的正路呢? 方式是什么呢?向他揭开男女之事的面纱,授受情事秘诀,就如同你让一个人返本归真,前提是你得让他出发,去经历,去沉沦,甚至会有迷失,但这条路其实是有终点的,到最后,这个人什么都蹚了一遍,真正地领略了其中滋味,并且也看清其中的虚妄伎俩,看清了俗情套路,才能真正在心智上有所了悟。这也是贾府的祖先对于宝玉的寄望,看破情关,方能了悟因果,得到智慧,归于天地正道。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